中国结校本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1.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教学目标
叶澜教授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还应包括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第一位目标是育人,因此,为了促使学生乐于思考、充分感受、深刻体验,提升并放大课堂的育人效益,我们在确定中国结校本化教学目标时,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在考虑技术性目标的同时,关注并着力落实人文性目标,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具体如下:
(1)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国结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情境化的中国结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3)通过作品展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优秀品质。
2.着眼学生长远,寻求新型教学范式
基于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优势条件和理想的外部环境,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们初步摸索出“鉴赏—创作—升华”的中国结特色教学范式,为学生创设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国结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技术素养。
(1)以中国结文化鉴赏为起点,让学生感受中国结的美丽
中国结文化鉴赏由“固态”和“动态”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学校劳技教研组的专职劳技教师定期开设的中国结知识讲座,讲授内容为中国结的历史演变、种类、特点与欣赏方法等。知识讲座采取集中授课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统一使用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二是充分发掘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倡导将中国结文化融入劳技课堂教学,让学生来编中国结,先知中国结之意,先略中国结之魂。三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或当地文化名人为学生开设“中国结艺文化讲堂”,开展专家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活动,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结文化以及五彩斑斓的“绳结礼仪”。
(2)以中国结创作为载体,让学生感知中国结的魅力
中国结创作活动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观摩。观摩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录像观摩,即让学生观看专业人员设计、编织中国结的视频录像。二是现场观摩,即组织学生到现场观看专业人士编织中国结的示范操作。观摩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感知、掌握中国结的编织原理和基本程序,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初步基础。第二阶段是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主要以学生学编简单的中国结为主,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掌握绳结的基本编织方法,体验中国结的编织过程。第三阶段是创新,要求学生在自行组建合作性中国结创意实践小组的基础上,先讨论创作主题,再撰写编织方案,然后制作创意模型,最后完成作品。学生的作品可谓异彩纷呈、极具个性色彩:有古典英雄人物形象,有现代卡通形象,有传统十二生肖形象,等等。在此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安排学生外出采风,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丰厚的家乡文化,为中国结的创作注入乡土元素。
(3)以中国结创意实践活动为依托,让学生感悟中国结的内涵
为拓展、彰显中国结的教育效果,我们结合校本课程的实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中国结创意实践活动。主要有:①结合每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中国结创意设计和现场编织大赛,评选“创意新秀”“编织能手”;②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以及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重大节庆日活动为契机,开展向老师、父母、长辈赠送“爱心结”“感恩结”活动;③与德育处、教务处配合,举办“中国结在我心中”主题演讲和征文活动;④与班主任合作,举办“我与中国结”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自己与中国结的不解之缘;⑤设置中国结文化长廊,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供全校师生和外来参观人员观赏。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小小的中国结不仅仅是生活的点缀,更是载满真情与关爱的吉祥物,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缠绵而飘扬的情丝。
3.立足学生发展,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针对中国结教学的特点和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建立健全了科学的“百分制+等级+特长+评语”的学生评价体系。
——百分制。即以百分制的形式,通过专项测试考查学生对中国结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由专职劳技教师组织、实施。测试后,不排教师名次,不排学生名次,只要求教师认真分析试卷,找出薄弱环节,为学生补上缺漏的知识。
——等级。即把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具体化为文化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品性人格四项素质,并分别给予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评定方法为自评、小组评、任课教师评、班主任评、家长评五个方面相结合。
——特长。就是对学生个人特长的认定。组织学生参加市、区、校级各类特长展示活动以及各类创新大赛,荣誉的获得是对学生个性特长的进一步认可。对于个人特长的认定,我们把终结性认定与平时形成性认定相结合,且更加重视平时参与活动的情况。
——评语。指教师说明、解释或评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语言。要求教师不写评判式的评语,而是用充满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鼓励学生克服缺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