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

二、“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明的双翼。在基础教育中,如果说科学教育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事的话,人文教育则是教育学生做人,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要引导青年一代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的意识与能力,以克服环境恶化、人的素质退步以及人的相互间的接触和关心淡薄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不仅成才,更要成人。

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中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正如《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述:“应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在劳技教学中,我以为要做到“以文化人”,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和情景,让学生沉浸其中,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成了这一氛围里的一部分了。下面,就劳技课堂中的“看”“练”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看”,就是“观看”“欣赏”。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和每次新技术的学习初期,我经常采取展示实物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插花制作一课,课前我挑选了一些花材,精心制作了几件很有风格的插花作品,其中有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有充满生机、盎然向上的“生命之舟”等。上课时,当我一一展示造型优雅、寓意深刻的插花作品时,全班数十双眼睛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哇,好漂亮啊!”按捺不住的惊喜充满了整个教室。对于技术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固然重要,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准确的示范操作无疑会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较为复杂的技术,还需要采用分步演示的方法。教师精湛的技艺和优雅的肢体语言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有一位同学在学习烹饪这一项目时说:“我喜欢上烹饪课,也喜欢我们的烹饪课老师,我觉得他就是厨师,他的烹饪技术让我大开眼界……”这种体会、评价是学生自己得出的、说出的,是发自内心的。在体会、感悟、评价的过程中,文化如春风潜入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现在的学生有着多方面的潜力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容易被声、色、画面感动、鼓舞,是“视听”的一代。这就要求劳技教师在开展劳技术教学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中最有优势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视线、耳膜、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自己仿佛置身影院,对作品、技术、事件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甚至有的学生课后还向老师建议课件某一部分的音乐、画面怎样设置会更好、更贴切学习内容。除了多媒体教学以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如《袁隆平》《中华上下五千年》《海底世界》等,发挥影视文化的育人价值。“练”,就是“练习”“操作”。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开展劳技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要为学生提供“练”的机会,搭建实践的舞台。如果说观看实物、示范操作、课件、电影等是一种“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那么,让学生动手做就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简单的重复训练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使学生因为感觉枯燥而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劳技课堂必须以“练”促学,即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阶段、学生情况等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练习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练习”“操作”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最朴素、最亲切的学习活动方式,紧贴学生的心灵,能够帮助学生一点点地从彷徨走向坚定,从稚嫩走向成熟。

例如,教学陶艺课,我设置了三个有梯度的练习:基本技能体验—综合练习—创作实践。在基本技能体验阶段,我组织学生来到陶艺作坊,让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泥料的特点,知道什么时候要添水,什么时候能刻画,对泥料的伸展性、可塑性、硬度湿度等物理特性有一些大致的感受,满足学生刚刚接触陶艺的新鲜感与好奇心。在综合练习阶段,我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各类手法、技法,在“做”的过程中理解制壶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在创作实践阶段,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泥料色彩,自行设计、制作壶体。当一件件稚气未脱、造型各异的陶艺作品摆放在教室里时,那份成功的惊喜弥漫在每位学生的心中,他们互相欣赏着,交谈着,那插在作品上的小卡片写着的“期待”“爱”“展望”等字眼,都蕴含着作者真切的心愿。这些实践活动极具情趣性、艺术性和交际性,体现了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