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课程教学,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劳技教学,要求教师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增强智慧,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劳技教学实践,提出三点建议:
(1)重视问题教学。传统劳技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主导着发问,学生扮演着“答问”的角色。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定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学设计应把解决问题作为关注重点,既要让教学活动与实际问题挂钩,又要支持学生发掘或形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通过问题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一方面,应把问题看作技术学习的起点和动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关注学习生成问题,把技术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发学生学会科学思考,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勇于探索、创造和敢于批判、怀疑的科学精神。
(2)深化体验教学。所谓体验式学习,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教育情景和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经历并启动全部心智去感受、关注、参与、领悟,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内化过程。体验式学习主张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尤其是学生动用眼、耳、嘴、手等感知器官,学习知识、建构知识,提升学生内在的自觉性,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学习方式。劳技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角色扮演”“科学实验”“技术探究”“方案设计”“作品创作”“成果展示”“生产劳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操作,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形成认识,发展能力,而这些不仅是劳技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3)推进跨学科教学。跨学科学习是促进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为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途径。鉴于我国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开展劳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跳出劳技学科的界限,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与自然、科学、生物、物理、化学、美术等学科展开合作,拓展学生的多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把劳技课堂搬出校园、搬到社会,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和课外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