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课程管理体系,保障核心素养培育
相对于以往单纯的技术学习和技能训练,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更为复杂、更为艰巨、更为长期的任务,必须制定系统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
第一,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主要路径和措施有:(1)重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理念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心和劳动与技术实践基地的标准化建设,为集体、小组和个人学习提供21世纪创新设计。(2)劳技专用教室的布置要便于学生离开座位自由移动,促进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3)借助网络化手段开创资源共享、模拟环境等平台,为劳技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技术支持;拓宽教师与学生沟通渠道,建立一种有助于学生学习、实践的教育文化气氛。(4)采用“走班制”分层教学、开放式课堂、创客教育等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实践与创新的快乐。
第二,提升课程开发质量。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建设明显存在着思想认识偏差、问题意识缺失、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等误区。为深化劳动与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劳动与技术课程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学校应切实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从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层面予以把握,从全局视角对相关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准确理解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本质,制定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发展方案,切实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发者的整体素质。三是以严格的制度规范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发行为,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持续发展。四是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课程的适切性、可行性,使之适应国家要求、地方特点、学校实际以及学生的发展。
第三,统整多方教育资源。从宏观管理角度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各领域、各地区间的合作指出了基本方向,有利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利于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也有利于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益。从微观管理角度来看,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和教师应做好教材、教师、学生、基地、设备设施、网络、环境、制度和学校文化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同时加强政策、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协调,加强课程、教学、评价的联系,把新课程理念和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落实到劳技教学的实处。
第四,扎实校本研训工作。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目前,面对劳技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学校、业务培训机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劳技教师为重心,坚持“以人为本、按需培训、分层分类、提高效益”的工作原则,突出“学员即资源”的培训资源观,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的支撑作用,优化劳技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创新劳技教师培训工作机制、内容和形式,形成劳技教师主动探究、高效学习、支持特色发展的学习氛围和研修文化,促进劳技教师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