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程目标,引领核心素养培育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习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为明天走向社会做准备的过程。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它在传递社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实现着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从此意义上讲,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目标指向必然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突出技术思维、批判质疑、实践创新、沟通交流、问题解决、团结协作、自我规划、社会服务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结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笔者以为,从课程目标上来讲,体现劳动与技术课程育人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劳动与技术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课程观念和方法,强调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创造的乐趣,形成学习的兴趣;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大脑机能的健康发育;强调在创造中学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强调在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生活无处不精彩、美好尽在创造中的意识;强调在人文底蕴中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内涵,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深埋在孩子的心田,等等。这些内容和要求无不体现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高度重视。
由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是一种循序渐进、动态的过程,加之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稳妥和灵活地设计富有一定弹性的目标,旨在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这里的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包括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二是目标制定和表述要留有一定空间,便于教师在实际课程活动中采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随时对预设的目标进行适度调整,更好地体现课程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还需指出的是,在表述课程目标时,我们应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深入分析和处理教材内容,明晰学生的认知结构,把握其能力水平、熟悉其生活阅历、兴趣、习惯等,尽量让课程目标内容科学化、序列化;应力求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具有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应从学生的角度,描述或指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和达到的发展,以克服以往教育中教师过多关注自己“教”的行为,而忽视学生“学”和“学的效果”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