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物我交融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已成为当前劳技教学的一种新常态,但仍然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举例式”,即把情境当作理解知识的“例子”,与学生主体“我”关系不大;二是情境呈现碎片化、虚拟化,缺乏真实性,削弱了情境教学吸引注意和激发动机的功能;三是情境缺乏生成性和深刻性,难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劳动与技术课程重视挖掘知识内在的意蕴与学生个体世界的关联,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推理、操作、反思等活动中认识当前所学技术的意义,体会技术学习的过程及规律。
在初中八年级《创意笔袋的制作》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如下两个活动性情境:
【情境一】
教师:笔袋,又称铅笔包、拉链文具袋,它是文具盒的延伸,又有文具盒无法达到的妙处。它方便实用,深受同学们喜爱。(播放课件《精美的布艺笔袋》)
学习与探究1:你认为布艺笔袋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学习与探究2:说说笔袋的材料、造型、功能、封口方式以及使用的体会。
学习与探究3:织物与织物、织物与拉链的连接方法。
【情境二】
教师:造型别致的笔袋既可当作学习用品,也能起到美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的作用。亲手制作一只个性十足的布艺笔袋,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当作礼物送人。
学习与探究1:哪些布料比较适合做笔袋?
学习与探究2:讨论、确定笔袋的设计要求、构思方案。
学习与探究3:根据已经设计好的笔袋图样,制作一个实用、美观的笔袋作品。
作为一种真实的学习背景,物人合一的教学情境具有连接知识、技能和体验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生长的一种有效手段。“情境一”运用精美的图片,搭建了生活“情境”与学科“知识”相融的思维场域,由此,让具有思辨特点的问题成为学生探究的起点,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学习兴趣和技术思维。“情境二”是“情境一”的延续,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笔袋的制作方法和技术,兼具文本符号理解、思维方法感悟和价值引领的意义,自然有利于学生情感、智慧和个性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