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对策
1.优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劳技教师队伍,是搞好劳技教学,发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关键。为此,学校领导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加快推进劳技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1)扩大专职劳技教师队伍。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根据劳技教学的需要,拓展思路,拓宽视野,运用创新的标准,多渠道地引进农村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二是将学校内部能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和学有专长的教师选拔出来,不拘一格地使用他们。三是吸纳应届农林院校毕业生中的一些优秀分子,作为劳技教师的后备力量。
(2)为劳技教师构筑发展平台。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教师学习现代教育中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理论水平和现代教育理论素质。与此同时,有重点地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使他们的专业知识跟上社会发展。
(3)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调动劳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聘请校外兼职教师辅助教学。学校可聘请当地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人员或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请他们定期来校讲课、作报告,或进行现场指导,以缓解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
2.发掘和利用农村资源,建立多层次的校外教学基地
整合、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改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基地建设方面,农村中学应充分利用本地蕴藏着的丰富的设备、人才、知识、信息、资金等资源,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校外教学基地,为学生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信息保证。主要做法有:与当地行政村挂钩,建立生产实习基地;与家庭经济示范户和各种专业户联系,把它们作为教学实习、见习基地;与实验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研院所及乡办、村办企业等单位和部门签订协议,把它们作为学校临时性实习基地。由于规模大、设施先进、项目多样、品种优良、管理规范,校外教学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教学基地在物质、技术等方面的先天不足,而且也成为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相关知识、研究手段以及发展方向的重要场所和主要渠道。
3.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融入现代农业气息
(1)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中学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已经成为劳技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劳技教学应体现时代性、实用性,能够反映最新、最成熟的生产实践内容,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本地的资源、传统产业,从生产需要出发,选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的项目内容。教学过程中,淡化概念、知识、原理教学,强调技术、技能训练,并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信息,如太空育种、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等。此外,教师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自编符合办学方向、理论深度恰当、深入浅出、科普性强、具有实用价值的乡土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参观、访问、调查、资料收集、科学实验、技术咨询等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课堂,走向农村,走近农业,使教学活动呈现出开放、综合的色彩。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有利于舒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不仅如此,开放性的系列活动,还有助于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管理、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兴趣,丰富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的思想情感。
4.发挥课程自身优势,走为农服务之路
劳动与技术教育涉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在土壤改良、肥料使用、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农村中学应巩固和加强这方面的优势,结合教学和农时季节,积极做好新品种、农村实用新技术的试验、推广和普及工作,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辐射作用,让科技知识和实用新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需要更多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农业技术人才。为此,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地方技术资源和实际需要,在初中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在高中增设地方特色课程,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为学生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