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改革的理性选择: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

一、国际教育改革的理性选择: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

当前,在科技与文化全球化大融合的潮流冲击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文化改造任务。许多国家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了本民族民间文化内容与内涵。如日本重视学校课程与社会的联系,突出中小学教育的地域性、乡土化,不少地区和学校根据本地本校的特点编印乡土课程用书,收集本地历史名人的事迹故事,汇集民间传说,从小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热爱心。英国把继承本民族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鼓励学生了解本国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它们蕴含的各种思想、信仰的价值。新西兰要求学生确认本国艺术的文化特征,并理解它们的由来和历史。在挪威,国家规定学生在15岁以前至少要学习和掌握一项本国的非物质传统文化。

德国当代哲学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指出:“文化与精神不是物与占有,而是生命与自我活动。人接受文化不是使自己被塑造、被社会化,而是自由地习得和自我活动。”在他看来,走向生活世界就是走向文化世界;脱离生活,仅仅以传承抽象的定论性、结论性知识为角色指向,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心灵的唤醒,不仅使教育失去了活力,而且也使教育脱离了文化世界。显然,文化与科学技术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使受教育者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形成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成为精神动力,推进日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