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劳技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缺失
1.师生互动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在借鉴国内外师生互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人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区的劳技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些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的本质,误用、滥用师生互动教学,因而延误了教学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归纳起来,存在三方面缺失。
缺失一:多认知互动,少情意、行为互动。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很多劳技教师只关注学生技术和技能的掌握,不愿意花时间与学生交换意见,不愿意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设计方案与作品,更不愿意花时间借鉴和研究学生的长处。于是,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缺失二: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在一些劳技课堂,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和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却没有矛盾的激化,没有情绪的激动,也没有思维的碰撞。再看看学生回答的问题,由于缺乏交流、探讨,所以有太多的雷同之处,这既反映出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也反映出学生缺乏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
缺失三:多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型互动。
在劳技教学中,无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技术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实施,以及作品评价等,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2.师生互动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反思我们的劳技课堂,笔者认为造成师生互动有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一是来自教学环境的误区,二是来自学生心理的作用,三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
(1)教学环境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书本知识为导向,只注重知识、技术、过程和方法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得他们在课上通常是紧张地听和记,放不开心情,所以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展开。
(2)学生心理的作用。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初中学生容易因为预感到某种威胁而产生的不安、担忧或恐惧的心理。在以教育管理者为中心的劳技课堂上,教师出于树立自己权威的需要,出于计划容易贯彻执行的需要,往往会对学生提出很严格的要求,因此,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与老师互动交流,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3)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以“谦虚”为美德,强调“上尊下卑”。受其影响,一些学生甘愿对“教材”俯首称臣,甘愿对教师言听计从和按部就班,结果导致他们才气封闭、情感麻醉、思想荒芜,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争论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