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劳技教学中常用教学模式主要有传递—接受式、示范—模仿式、自学—指导式、引导—发现式、情境—陶冶式和目标—导控式等。
1.传递—接受式
(1)内涵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以及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2)基本程序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3)操作策略
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使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2.示范—模仿式
(1)内涵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术、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多用于以训练技能为目的的教学。
(2)基本程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定向(明确所学目的)—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熟练掌握)—效果评价。
(3)操作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较广,适合很多项目或主题的技能训练。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由于技能的形成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的结果,所以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的角色和作用。
3.自学—指导式
(1)内涵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突出特征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中心,以教师的指导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实现从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
(2)基本程序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要求—开展自学—讨论启发—练习运用—及时评价。
(3)操作策略
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教师一般要设计出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或导学案,提供必要的参考书、资源包和学习辅助工具。该模式主要用于具备一定能力或经验的学生。
4.引导—发现式(问题—探究式)
(1)内涵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2)基本程序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订计划—验证假说—总结提高。
(3)操作策略
教师是“引导者”和“顾问”。教师一方面要精通整个“问题”体系;另一方面不要过早地判断学生行为的对错,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容忍学生出现错误。
5.情境—陶冶式
(1)内涵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从人的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等观点出发,通过创设一种情感和认识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感的教学模式。
(2)基本程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参与情感体验活动—总结转化。
(3)操作策略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完美人格和独立个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学生情感活动的激发者和维持者,应具有表演、展示、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对教师的素养和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6.目标—导控式
(1)内涵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是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为手段,促使学生有效掌握学习内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
(2)操作程序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前提诊断—明确目标—达标教学。
(3)操作策略
教师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引导者”。为此,教师要安排好项目或主题学习内容,分析出项目或主题的知识点、技术点,并用目标准确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所以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以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课堂真正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