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服务至上
课堂是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教堂”。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追求“服务质量”。笔者认为,“以生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多样化的需求,是提高劳技课堂教学吸引力,增强其感染力的内在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一,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注重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为他们选择未来人生路线提供更理性和更宽阔的知识领域和思想境界。
第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迁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应考虑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性特征。(2)教学内容是可感的、易于操作的,同时又是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水平相适应。(3)教学内容要便于观察、设计、操作、评价、交流等学习过程的展开。(4)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材料具有简洁、轻便、易于采集、成本低廉、便于重复使用、安全可靠等特点。
第三,在教学组织上,要求教师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被动跟着做”的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整个教学活动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地参与技术学习活动的机会,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技术的兴趣和欲望,引导他们在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亲历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获得广泛的技术使用和决策的经验。
不仅如此,在劳技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方针,还必须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能力,欣赏他们的才华,帮助他们找到自我、肯定自我,乃至超越自我。我校地处城郊接合部,从入学成绩上看,很多学生的分数的确不高,但决不能因为成绩较低下就轻视他们的能力。这是因为,和同时代其他同学一样,他们出生在信息时代,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且有很明显的个性特征。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水平和认识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那么,你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教师意料之外的优点和潜力,尤其他们从计算机、网络等视听媒体上获得的知识,其丰富性和精确性有时都让我们由衷的叫好和鼓掌;他们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见解和感受常常能令我们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他们对于事件、人物的一些情感认知、评价,常常能帮助我们的心灵回到久违的纯真时代。可见,尊重这样的学生,既是搞好劳技课堂教学、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师查找不足、完善自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