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情境中唤起创新意识

一、在问题情境中唤起创新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矛盾、困惑的智力背景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探求倾向。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矛盾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经常巧设疑难,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花卉嫁接》一课时,教师首先问“‘移花接木’是什么意思?”学生纷纷发言,表明自己的看法。教师接着展示盆栽月季问大家:“左侧枝条上的月季花为何与众不同,花朵呈白色的呢?”这样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一种新的“境界”,使他们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嫁接技术时,围绕着如何提高嫁接成活率的问题,教师在演示嫁接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下列做法为什么不正确:1.选用已经老化的枝条作接穗。2.接穗下端不是削成楔形,而是剪成平口。3.砧木劈得过深或过浅。4.插穗插入砧木时,形成层没有对齐。5.绑扎后接穗松动。在这一过程中,随着问题的逐步化解,学生不仅掌握了嫁接的方法,而且发展了探求的认知心理。

又如学习《插花》一课,针对教材重点,教师设计了一套彩色活动的幻灯画。课堂上通过在配乐朗诵相伴下的“抽”“拉”“移动”的演示,将插花的三种形式和插花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由于声感、画感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被激发,心理活动一下子集中指向于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出“有什么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怎样做”“注意什么”等问讯信号,引发了他们创造实践的欲望。在学生开始插花时,我提出:怎样使你的插花在造型方面胜人一筹?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有的学生在花瓶上画上美丽的图案,有的学生借助金属丝将花枝弯曲成奇特的形状,还有的学生用彩纸折成小鸟、蝴蝶等装饰在花枝上。学生们的插花不仅造型别致,而且富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