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材料开展劳技教学的策略

二、基于乡土材料开展劳技教学的策略

乡土资源具有乡土性、趣味性、探究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探究机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那么,如何实现乡土材料与劳技教学“无缝对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寻找乡土材料与劳技教学的契合点

纵观现行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布艺》《园艺》《工艺制作》和《营养与烹饪》等,不难发现,许多教学项目和内容与乡土材料有着一致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从乡土材料入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工艺制作》“建筑模型”的实例教学中,我启发学生用芦苇设计制作自己感兴趣的立体建筑模型。分两步进行,具体如下:(1)在图稿设计、材料精选阶段,我从美术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芦苇的造型价值和审美价值,以达到材料和创意的统一。(2)在加工、韵色阶段,先请学生撕开准备好的芦苇皮,然后引导、帮助学生从工艺造型的角度认识芦苇材料加工、造型的方法。如将芦苇皮处理成不同形态的线条,将芦苇的茎连接或切削成不同的形体,将芦苇皮直接插在芦苇茎上形成立体空间,等等。正是利用芦苇材料所具有可塑性和易于操作的特点,学生花上十余分钟,一件漂亮的天然质感的建筑模型就完成了。

2.借鉴民间工艺表现形式

干草贴画是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学习当地民间工艺的一个成功案例。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麦秸贴画的制作工艺,很多同学或通过网络查阅或参观工艺品商店、画廊,获得麦秸贴画的直观认识,或通过对麦秸和干草两种材料的分析对比,形成干草贴画的制作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干草材质的独特性的分析感受干草贴画的画面应具有的艺术效果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在造型这个环节上,学生借鉴根雕这一民间工艺,大胆采用在干草根系上着色上漆的艺术处理手法,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美学效果。由此可见,把民间艺术与乡土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对现行劳技教材内容的补充,也为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德育在劳技课堂渗透的具体体现。

3.注重生活化与审美化相结合

例如,教学《学扎笤帚》,我预设了“卖扫帚”的这一教学情境:一位种了十几亩“铁扫苗”(一种植物,可做笤帚原料)的农户,扎成的笤帚的需求很小,价值也很便宜。十多年过去了,该农户的生意没有任何起色。如何让天天用来扫地除尘的小小扫帚创造滚滚财源?有的学生建议改进笤帚的造型,有的学生建议突出笤帚的现代家居的装饰功能,更有学生建议调整笤帚的经营方式,尝试开发更多品种,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小小的笤帚在学生的眼里已不再是不起眼的小家什,而是充满美好期盼的并有可能成为创造大财富的利器。

又如,在《编竹篮》一课中,笔者先展示一些精美的竹制品,然后讲述自己少年时代吃竹笋的趣事,再示范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竹篮的编制,这样既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又让学生在细节中找到家乡的味道。

再如,在《树皮贴画》《果壳画》等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既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作品的形式美,还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利用劳技作品装扮居室、教室、校园,从而让学生感受劳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体验劳技教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