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前胃弛缓
前胃弛缓,中兽医称为“脾虚慢草”,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前胃神经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缓慢,微生物菌群失调,异常发酵,产生大量腐败的物质,引起食欲、反刍减退,消化障碍乃至全身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
本病是牛的多发病。特别是舍饲的牛群,没有季节性,以早春、晚秋常见。
【病因】
前胃弛缓的病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原发性前胃弛缓 亦称单纯性消化不良,病因都与饲养管理和自然气候的变化有关。
(1)饲料过于单纯。长期饲喂粗纤维多,营养成分少的稻草、麦秸、甘薯蔓、花生秧等饲草,消化机能陷于单调和贫乏,一旦变换饲料,即引起消化不良而发病。
(2)草料质量低劣。当饲草饲料缺乏时,利用野生杂草、作物秸秆以及棉秸、小杂树枝等饲喂牛羊,由于纤维粗硬,刺激过强,难于消化,常常导致前胃弛缓。
(3)饲料变质。受过热的青饲料,冻结的块根,变质的青贮,霉败的酒糟,或豆渣、粉渣,以及豆饼、花生饼、棉籽饼等糟粕,都易导致消化障碍而发生本病。
(4)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严冬早春,水冷草枯,或饲料日粮配合不当,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缺钙,引起低血钙症,影响神经体液调节机能,成为前胃弛缓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
(5)饲养失宜。特别是耕牛无一定的饲养标准,不按时饲喂,饥饱无常;或因精料过多,饲草不足,影响消化功能;或于农忙季节耕牛加喂豆谷精料;奶牛或因突然变换新收的大麦、小麦、燕麦等谷物或优良青贮,任其采食,都易扰乱其消化过程,而成为本病的发病原因。
(6)管理不当。牛舍阴暗潮湿,过于拥挤,不通风,环境卫生不良;耕牛犁田耙地,劳役过度;或因冬季休闲,运动不足;缺乏日光照射,神经反射性降低,消化道陷于弛缓,也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7)应激反应。在家畜中,特别是奶牛、奶山羊,由于受到饲养管理方法与严寒、酷暑、饥饿、疲劳、断乳、离群、恐惧、感染与中毒等诸多因素的刺激,手术、创伤、剧烈疼痛的影响,引起复杂的应激反应,发生前胃弛缓现象,较为普遍。
2.继发性前胃弛缓 通常为其他疾病在临诊上呈现消化不良的一种综合征,病情较为复杂。
(1)在其他消化器官疾病中,常见于创伤性网胃腹膜炎,迷走神经胸支和腹支受损害,胸腔脏器粘连,瘤胃积食,瓣胃阻塞以及皱胃溃疡、阻塞或变位或肝脏疾病等都伴发消化障碍,发生前胃弛缓现象。
(2)在口炎、舌炎、齿病等经过中,咀嚼障碍,影响消化功能;或因肠道疾病、腹膜炎以及外产科疾病反射性抑制消化功能,引起了继发性前胃弛缓。
(3)某些营养代谢疾病,如牛骨软症、生产瘫痪、酮血症,或牛产后血红蛋白尿以及某些中毒性疾病等,都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而伴发前胃弛缓。
(4)在牛肺疫、牛流行热等急性传染病,结核、布氏杆菌病、前后盘吸虫病、肝片吸虫病,细颈囊尾蚴等慢性体质消耗性疾病以及血孢子虫病和锥虫病等侵袭病,都通常呈现消化不良综合征。
此外,治疗用药不当,长期大量地应用磺胺类和抗生素制剂,瘤胃内菌群共生关系遭到破坏,因而发生消化不良,呈现前胃弛缓。
【发病机理】
由于上述致病因素的作用,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这是前胃弛缓的主要因素。由于前胃弛缓,兴奋性降低,收缩力减弱,瘤胃蠕动次数减少,瘤胃内容物异常分解,pH值改变,造成瘤胃内微生物区系共生关系遭到破坏,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纤毛虫的活力减弱或消失,病原微生物异常增殖,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和毒素,消化道反射活动受到抑制,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弱或停止,前胃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转与排出,瓣胃内容物停滞,消化机能更加紊乱。随着疾病的发展,前胃内容物异常腐败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使机体发生自体中毒。同时肝糖原异生作用旺盛,形成大量酸性产物,引起酸毒症或酮血症,同时由于有毒物质的强烈刺激引起前胃炎,肠道渗透性增强,发生脱水,病情急剧恶化,导致迅速死亡。
【症状】
前胃弛缓按其病情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型,多表现急剧的应激状态,见于热性病、中毒与感染,多呈现急性消化不良,精神萎靡,神情不活泼。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缓慢或停止,时而嗳气;体温、呼吸、脉搏一般无明显异常;瘤胃收缩力减弱,蠕动次数减少。瘤胃内容物胀满、黏硬或呈粥状,随后粪便变得干硬、色暗,被覆黏液。如果伴发前胃炎或酸中毒时,病情急剧恶化,呻吟、磨牙,排棕褐色糊状恶臭粪便;黏膜发绀,皮温不整,体温下降,脉率增快,呼吸困难,鼻镜干燥,眼窝凹陷,呈现脱水现象。
慢性型,通常由急性前胃弛缓因治疗不及时转变而来。病情时而好转,异嗜,反刍短促、无力或停止;嗳气减少、嗳出的气体带臭味。时而恶化,日渐消瘦;精神不振,周期性消化不良,体质虚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潜血反应,有时呈阳性;后期,瓣胃秘结,继发瘤胃臌气。脉搏疾速,呼吸困难,鼻镜龟裂,结膜发绀,病情险恶,呈现贫血与衰竭,常有死亡。
继发性前胃弛缓,病情发展随原发病而定。多数病例,病程缓慢,反复发生瘤胃臌气或肠气胀,有时抽搐或痉挛,预后不良。
【诊断】
前胃弛缓的诊断,病畜的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和饲养管理情况可建立诊断。但须与奶牛酮病、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瘤胃积食、皱胃左方变位、酮血症及妊娠毒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1.创伤性网胃腹膜炎 病牛姿势异常,体温升高,腹壁触诊有疼痛反应,嗜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血象异常。
2.瘤胃积食 由于过食,急性瘤胃扩张,内容物充满、坚硬,瘤胃运动与消化机能障碍,形成脱水和毒血症现象。
3.皱胃变位 多见于分娩后奶牛,左腹肋下部可听到特殊性金属音,并于左侧第9~11肋间下1/3部,进行穿刺,可采取到皱胃液。
4.酮血症及妊娠毒血症 常见于产犊后1~3周内的奶牛,尿中酮体升高,呼吸气带酮味。
【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在于排除病因,兴奋前胃蠕动,制止腐败发酵,促进食欲和反刍的恢复,改善饲养管理,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
1.除去病因 病初绝食1~2d,给予充足的清洁饮水,再饲喂适量的易消化的饲草。轻症病例可在1~2 d内自愈。
2.兴奋前胃蠕动 兴奋副交感神经,促进瘤胃蠕动和反刍,可用氨甲酰胆碱,牛1~2 mg,羊0.25~0.5 mg;或新斯的明,牛10~20 mg,羊2~4 mg;也可用毛果芸香碱,牛30~50 mg,羊5~10 mg,皮下注射。但对病情重剧,心脏功能不全、伴发腹膜炎,特别是妊娠的母牛,禁止应用,以防虚脱和流产。同时也可应用促反刍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1000 mL,10%氯化钠注射液100~200 mL,5%氯化钙注射液200~300 mL,20%安钠咖注射液10 mL),一次静脉注射;并配合维生素B1肌内注射。
3.清理胃肠 为了促进胃肠内容物的运转与排除,可用硫酸钠(或硫酸镁)300~500 g,鱼石脂20 g,酒精50 mL,温水6000~10000 mL,一次内服,或用液体石蜡1000~3000 mL、苦味酊20~30 mL,一次内服。对于采食多量精饲料而症状又比较重的病牛,可采用洗胃的方法,排除瘤胃内容物;洗胃后应向瘤胃内接种纤毛虫。重症病例应先强心、补液,再洗胃。
4.改善瘤胃内环境 当瘤胃内容物pH值降低时,宜用碳酸氢钠50 g,常水适量,一次内服。也可应用碳酸盐缓冲剂(碳酸钠50 g,碳酸氢钠350~420 g,氯化钠100 g,氯化100~140 g),常水10 L,牛一次内服,每日1次;pH值升高时,可用稀醋酸20~40 mL,或常醋适量,内服。必要时采取健康牛瘤胃液,即先用胃管给健康牛灌服生理盐水10000 mL,酒精50 mL,然后以虹吸引流的方法取出瘤胃液,给病牛灌服接种,更新瘤胃内微生物群系,提高纤毛虫的存活率,增进疗效。
5.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 病畜出现轻度脱水和自体中毒时,应用2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 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20~50 mL,20%安钠咖注射液10~20 mL,静脉注射;并用胰岛素100~200 IU,皮下注射,并配合应用抗生素药物。
继发性前胃弛缓,着重治疗原发病,并配合前胃弛缓的相关治疗,促进病情好转。
6.中兽医治疗 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牛,着重健脾胃,补中益气。宜用加味四君子汤:党参100 g,白术75 g,茯苓75 g,炙甘草25 g,陈皮40 g,黄芪50 g,当归50 g,大枣200 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日1剂,连服2~3剂。牛久病虚弱,气血双亏,应补中益气,养气益血为主。宜用加味八珍散:党参、白术、当归、熟地、黄芪、山药、陈皮各50 g,茯苓、白芍、川芎各40 g,甘草、升麻、干姜各25 g,大枣200 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日1剂,连服数剂。病牛口色淡白,耳鼻俱冷,口流清涎,水泻,应温中散寒、补脾燥湿,宜用加味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茯苓、当归、茴香各50 g,草豆蔻、干姜、桂心、苍术各40 g,甘草、广木香、砂仁各25 g,共为末,灌服,每日1剂,连服数剂。此外,也可以用红糖250 g、胡椒粉30 g、生姜200 g(捣碎),开水冲,候温内服。具有和脾暖胃,温中散寒的功效。
对病牛可采用土法如洗口、放痧。洗口即用大蒜、生姜、葱头等捣烂,加适量食盐或锅烟灰等,反复揉擦舌面。放痧,即用无锈并消毒的三棱针或注射针头,也可用小宽针刺破左右舌底穴。原则:春刺边,夏刺尖,心经热毒刺中间。即春天刺舌体边缘静脉上,夏天刺舌底末梢静脉上,高热中暑刺中间粗大静脉上。
针治:舌底、脾俞、百合、关元俞等穴。
【预防】
改进饲养方法,注意饲料调配,不可突然变换饲料,冬季休闲,动物亦应适当运动或任意加料;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奶牛和奶羊、肉牛和肉羊都应依据日粮标准饲喂,不可任意增加饲料用量或突然变更饲料;耕牛在农忙季节,不能劳役过度,而在休闲时期,应注意适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