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 窦道
窦道是机体狭窄不易愈合的病理性管道,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借助于管道使深在组织中的脓窦与体表相通,一般呈盲管状。窦道常为后天性的,多见于臂部、鬐甲部、颈部、股部、肩胛和前臂部等。
【病因】
1.异物 随致伤物体一同进入,或手术时遗忘物,如弹片、沙石、草秸、缝线、纱布和棉球等。
2.坏死性炎症 创伤深部存在有坏死组织,如腱及韧带坏死、骨坏死等。
3.化脓创 创伤深部蓄脓,不能顺利排出,或长期不正确的使用引流等,造成排脓困难。
【症状】
体表出现窦道口,不断流出多少不等的脓汁。当窦道口过小,位置又高,脓汁大量潴留留于窦道底部,常在运动时,因肌肉收缩压迫而排出较多脓汁。窦道口下方的被毛和皮肤上常附有干涸的脓痂。
新发生的窦道,管壁肉芽组织未形成瘢痕,窦道口常有肉芽组织赘生。久之窦道壁因肉芽组织瘢痕化而变得狭窄而光滑。
【诊断】
注意检查窦道口的状态、排脓的特点及脓汁的性状,还要对窦道的方向、浓度、有无异物等进行探诊。探诊时可用金属探针、硬质胶管,有时可用消毒过的手指进行。如发现异物,应进一步确定其存在部位、异物的性质、大小和形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治疗】
主要是消除病因和病理性管壁,通畅引流以利愈合。
(1)对疖、脓肿、蜂窝织炎自溃或切开形成的窦道,可灌注10%碘仿醚、3%双氧水等以减少脓汁的分泌和促进组织再生。
(2)当窦道内有异物、结扎线和组织坏死块时,最好行手术疗法:扩创后,切除窦道壁,清理窦内坏死组织,取出异物,之后按化脓创治疗。在手术前最好向窦道内注入除红、黄色以外的防腐液,使窦道管壁着色或向窦道内插入探针以利于手术的进行。
(3)当窦道口过小、管道弯曲,由于排脓困难而潴留脓汁时,可扩开窦道口,根据情况造反对孔或作辅助切口,导入引流物以利于脓汁的排出。
(4)窦道管壁有不良肉芽或形成瘢痕组织者,可用腐蚀剂腐蚀,或用锐匙刮净或用手术方法切除窦道。
(5)当窦道内无异物和坏死组织块,脓汁很少且窦道壁的肉芽组织比较良好时,可堵塞铋碘蜡泥膏(次硝酸铋10.0;碘仿20.0;石蜡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