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急性胃扩张
急性胃扩张是马属动物由于一时采食过多,幽门痉挛而使胃急剧扩张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痛病。中兽医称急性胃扩张为大肚结,病死率较高。急性胃扩张按病因分为原发性胃扩张和继发性胃扩张;按内容物性状分为食滞性胃扩张、气胀性胃扩张和液胀性胃扩张(积液性胃扩张)。
【病因】
原发性胃扩张主要是由于采食过量难消化和容易膨胀的饲料如燕麦、大麦、豆类、豆饼、谷物的渣头及稿秆等或采食了易于发酵及发霉、变质的草料而发病。过度劳役后喂饮,饱食后立即使役和突然变换饲料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病。
继发性胃扩张,主要继发于小肠阻塞、小肠变位等疾病。
【发病机理】
在病因的作用下,胃黏膜感受器不断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蠕动和分泌机能增强。随着胃内容物被大量胃液浸泡,食物逐渐膨胀,而发生急性食滞性胃扩张。在微生物作用下产生大量低级脂肪酸、乳酸和气体等。逐渐被阻留在胃内,内容物便加剧了上述变化,间歇性腹痛即转为持续性腹痛,病情逐渐恶化,脱水逐渐加重,胃液过度分泌和体液大量丧失,导致碱中毒。
【症状】
原发性急性胃扩张,常在采食后不久或数小时内突然发病。病畜食欲废绝,精神沉郁,眼结膜发红甚至发绀,嗳气(嗳气时,左侧颈静脉沟部可见到食管逆蠕动波)。有的病畜还表现干呕或呕吐。腹痛,病初多呈轻微间歇性腹痛,很快即发展成剧烈而持续的腹痛,病畜快步急走或向前直冲,急起急卧,卧地滚转,有时出现犬坐姿势。
1.胃管检查 送入胃管后,从胃管排出少量酸臭气体和稀糊状食糜甚至排不出食糜,腹痛症状并不减轻,则为食滞性胃扩张。当送入胃管后,有大量气体从胃管排出,病畜随气体排出而转为安静,则为气胀性胃扩张。
2.直肠检查 在左肾前下方可摸到膨大的胃后壁,触之胃壁紧张而富有弹性,为气胀性胃扩张;当触之胃壁有黏硬感,压之留痕,则是食滞性胃扩张。
3.血液检查 血沉减慢,红细胞压积容量增高,血清氯化物含量减少,血液碱储增多。
继发性胃扩张,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病情很快转重。其特点是大多数病畜经鼻流出少量粪水;插入胃管后,间断或连续地排出大量具有酸臭气味、淡黄色或暗黄绿色的液体,并混有少量食糜和黏液,其量可达5~10 L,随着液体的排出,病畜逐渐安静。经一定时间后,又复发。
【病程及预后】
原发性胃扩张,特别是严重的食滞性胃扩张,若治疗不及时,多数在短时间死亡。气胀性胃扩张,病程较短,预后良好。继发性胃扩张,视原发病而异。
【治疗】
采取排除胃内容物、缓解幽门痉挛、镇痛止酵和恢复胃功能为主,补液强心、加强护理为辅的治疗原则。
1.气胀性胃扩张 用胃管排出胃内气体后,经胃管灌入水合氯醛酒精合剂(水合氯醛15~25 g,酒精50 mL,福尔马林10~20 mL,温水500 mL)或鱼石脂酒精溶液(鱼石脂15~20 g,酒精80~100 mL、温水500 mL)。
2.食滞性胃扩张 可进行洗胃,每次灌温水1~2 L,反复灌吸,直至吸出液基本无酸臭味时为止。若洗胃效果不满意者,可用液体石蜡500~1000 mL,稀盐酸(或乳酸)15~20 mL,普鲁卡因粉3~4g,常水500 mL,一次灌服。
3.液胀性胃扩张 除及时导出胃内液体外,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当排出胃内的大量液体之后,应立即用乳酸15~20 mL,酒精100~200 mL,液体石蜡500~1000 mL,加水适量,一次灌服。也可灌服食醋0.5~1 kg或酸菜水1~2kg。当使用酸性药物治疗不但不能奏效,反而加重病情时,应改用碱性药物,口服碳酸氢钠100~200 g、液体石蜡500~1000 mL。镇痛可静脉注射安溴注射液50~100 mL或5%水合氯醛酒精注射液100~200 mL。
根据病情及时强心补液,维持正常血容量,改善心血管机能,增强机体抗病力。病愈后应禁食12~24 h,逐渐恢复到正常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