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肠阻塞

1.4.3 肠阻塞

肠阻塞又称肠便秘、肠秘结、结症、便秘疝,是马属动物由于肠管运动机能和分泌机能紊乱,内容物滞留不能后移,致使动物的一段或几段肠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腹痛病。肠阻塞按阻塞的部位,分为小肠阻塞和大肠阻塞。常发生于马、骡,驴少见。

【病因】

引起肠阻塞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饲喂过多的粗硬饲料 如谷草、花生蔓、糜草等。也有因吞食了异物,如绳、干草网而阻塞于骨盆曲或横结肠的病例。

2.应激因素 突然改变日粮,可以引起肠内环境急剧改变,致使肠内容物停滞而发生阻塞。气候突变,在兽医临床上,每当气温下降、降雨、降雪等气候突变的头几天,马骡发生肠阻塞的病畜增多。

3.饮水不足 当供水不足或久渴失饮,大量出汗等,引起体液不足,进而消化液分泌不足,肠内容物在某段肠管内滞留,推进困难,水分不断被吸收,内容物越来越硬结,逐渐形成肠道阻塞。

4.继发因素 老弱病畜采食后咀嚼不充分、牙齿磨灭不整、消化不良、采食后立即使役、肠道寄生虫侵袭等因素都可成为促使肠阻塞发生的因素。

【症状】

根据不同部位肠阻塞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共同症状(表1.1)和特有症状。

表1.1 肠阻塞的共同表现

不同部位肠阻塞的特有症状如下:

1.小肠阻塞 小肠阻塞分为十二指肠阻塞、空肠阻塞和回肠阻塞,病畜表现为发病越快、越重,出现剧烈腹痛,鼻流粪水,颈部食管出现逆蠕动波。直肠检查,可在十二指肠或回肠摸到香肠状或鸭蛋大的秘结粪便。

2.大肠阻塞 大肠阻塞常发生的部位是骨盆曲、小结肠、胃状膨大部和盲肠。前两个部位多为完全阻塞,常在使役后或上槽前突然发病,腹痛中等程度,逐渐加重。饮食欲废绝,口腔干燥,肠音减弱或消失。病初排少量粪球,很快停止排粪,常继发肠鼓胀,一般在病后10余小时或更长时间,脱水、自体中毒等全身症状才逐步出现。直肠检查,可在小结肠骨盆曲或左上大结肠等部摸到1~2个拳头大的硬固秘结粪块。胃状膨大部和盲肠部阻塞常为不完全阻塞。发病缓慢,腹痛轻微,间歇期长,呈现消化不良症状,且全身症状不明显。直肠检查,可在盲肠或左下大结肠或胃状膨大部摸到膨大的肠段,其中堆积大量如捏粉状硬度的蓄粪。不完全性肠便秘,日久可发展为完全阻塞,其腹痛和全身症状亦随之加重。不完全阻塞由于肠管受压迫而发炎、坏死,导致肠穿孔时,全身症状急剧恶化。直肠便秘多发生于老弱马、骡和驴,腹痛较轻微,仅表现摇尾、举尾,频频作排粪姿势,但排不出粪便。全身无明显变化,有时可继发肠臌气。手入直肠即可确诊。

【诊断】

肠阻塞的诊断根据临床检查,大体上可以推断出疾病性质和发病部位。若确定诊断,必须结合直肠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

根据病情灵活应用“静”“通”“补”“减”“护”的治疗原则,做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适时的解决不同时期的突出问题。

1.“静”即镇痛 兽医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5%水合氯醛酒精注射(100~200 mL),安溴注射液(50~100 mL),20%硫酸镁注射液(80~120 mL),30%安乃近注射液(20~40 mL),肌内注射。

2.“通”即疏通 临床上常将油类与盐类泻剂合并应用。同时,配合应用镇痛剂、止酵剂和酊剂(大黄酊、陈皮酊)。常用配方:硫酸钠200~300 g,液体石蜡500~1000 mL,水合氯醛15~25g,芳香氨醑30~60 mL,陈皮酊50~80 mL,加水溶解,胃管灌服(成年马、骡)。液体石蜡150 mL,甘油100 mL,鱼石脂10 g,酒精50 mL,常水适量,内服(半岁驹)。不完全性肠阻塞可内服碳酸盐缓冲剂(碳酸钠150 g,碳酸氢钠250 g,氯化钠100 g,氯酸钾20 g,常水8~14 L)。

3.“补”即补液强心 即维护心血管功能,纠正脱水与失盐,调整酸碱平衡,缓解自体中毒,以增强机体抗病力,提高疗效。根据机体脱水和心功能状况,可采取多次静脉注射补液。宜用复方氯化钠注射与5%葡萄糖注射液、5%碳酸氢钠注射液;心功能不全者,可肌内注射20%安钠咖注射液10~20 mL。

4.“减”即胃肠减压 及时用胃管导出胃内积液,或者穿肠放气,解除胃肠鼓胀状态,降低腹内压,改善血液循环机能。

5.“护”即护理 做适当牵遛活动,防止病畜急剧滚转和摔伤。

6.辅助疗法 为促进肠蠕动和分泌机能,可用10%氯化钠注射液300~500 mL,静脉注射。灌服泻剂后出现肠音者,可皮下注射2%毛果芸香碱注射液2~5 mL或0.1%氨甲酰胆碱注射1~2 mL。用肥皂水或1%食盐水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