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 脓肿

8.2.3 脓肿

在组织或器官内形成外有脓肿膜包裹,内有脓汁潴留的局限性脓腔时称为脓肿。在解剖腔内(胸膜腔、喉囊、关节腔、鼻窦)有脓汁潴留时则称为蓄脓。

【病因】

(1)引起脓肿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腐败菌。由于家畜种类不同,对同一致病菌的感受性亦有差异。血液或淋巴可将致病菌由原发病灶转移至某一新的组织或器官,形成转移性脓肿。

(2)注射某种刺激性药品如水合氯醛、氯化钙、高渗盐水及砷制剂时误注、漏出静脉外,或注射时不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而引起的注射部位出现无菌性脓肿。

【症状】

1.浅在脓肿 多发生于皮下结缔组织、筋膜下及表层肌肉组织内,急性病例,初期局部肿胀,无明显的界限。触诊局温增高、坚实有疼痛反应。以后肿胀的界限逐渐清晰成局限性,最后形成坚实样的分界线;在肿胀的中央部开始软化并出现波动,并可自溃排脓。慢性脓肿发生缓慢,有明显的肿胀和波动感,温热和疼痛反应不明显。

2.深在脓肿 发生于深层肌肉、肌间、骨膜下及内脏器官。由于部位深在,加之被覆较厚的组织,局部增温不易触及。常出现皮肤及皮下结缔组织的炎性水肿,触诊时有疼痛反应并常有指压痕。很易引起感染扩散,而呈现较明显的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

【治疗】

治疗原则为消炎止痛,促进脓肿的成熟及脓汁排出,增强机体抵抗力。

1.消炎、止痛及促进炎症产物消散吸收 脓肿初期,局部涂擦樟脑软膏,或用冷疗法(如复方醋酸铅溶液冷敷,鱼石脂酒精、桅子酒精冷敷),以抑制炎症渗出和具有止痛的作用。当炎性渗出停止后,可用温热疗法、短波透热疗法、超短波疗法以促进炎症产物的消散吸收。局部治疗的同时,可根据病畜的情况配合应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并采用对症疗法。

2.促进脓肿的成熟 当局部炎症产物已无消散吸收的可能时,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鱼石脂樟脑软膏、超短波疗法、温热疗法等以促进脓肿的成熟。待局部出现明显的波动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3.手术疗法 脓肿形成后其脓汁常不能自行消散吸收,因此,只有当脓肿自溃排脓或手术排脓后经过适当地处理才能治愈。常用的手术疗法有:

(1)脓汁抽出法。适用于关节部脓肿膜形成良好的小脓肿。其方法是利用注射器将脓肿腔内的脓汁抽出,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抽净腔中的液体,最后灌注混有青霉素的溶液。

(2)脓肿摘除法。常用以治疗脓肿膜完整的浅在性小脓肿。此时需注意勿刺破脓肿膜,预防新鲜手术创被脓汁污染。

(3)脓肿切开法。脓肿成熟出现波动后立即切开。先对局部进行剪毛消毒,作局部或全身麻醉,切开前可先用粗针头将脓汁排出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脓肿内压力过大脓汁向外喷射,深在性脓肿切开时进行分层切开,切开后的脓肿创口可按化脓创进行外科处理。切开时应注意:切口应选择波动最明显且容易排脓的部位,且有一定的长度并作纵向切口,脓汁能顺利地排出;切开时要防止外科刀损伤对侧的脓肿膜;及时对出血血管进行结扎或钳压止血,以防引起脓肿的致病菌进入血循,而发生转移性脓肿;忌用挤压排脓,防止感染扩散;一个切口不能彻底排空脓汁时亦可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辅助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