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卵黄性腹膜炎

1.6.3 卵黄性腹膜炎

卵黄性腹膜炎是由于卵巢释出的卵黄误入腹腔而引起的腹膜炎症。临床上以病禽腹部下垂,行走迟缓,食欲不振,停止产蛋,触诊腹部及泄殖腔周围有硬块为特征。本病多发生于产蛋母鸡。此病主要发生于盛产季节,是产蛋鸡死亡的重要原因,已引起了大、中型鸡场的高度重视。

【病因】

本病发生的原因,根据临床资料,有下述4种。

(1)营养因素,由于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A,D,E不足,蛋白质过多,使代谢发生障碍,使卵巢、卵泡膜或输卵管伞损伤,致使卵黄落入膜腔中,致使卵黄落入腹腔,诱发腹膜炎。

(2)据报道,当成熟卵黄将向输卵管伞落入时,鸡突然受到惊吓,输卵管黄往往可误落入腹腔中引起腹膜炎。

(3)继发于家禽患有某种传染病如副伤寒、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尤其是感染大肠杆菌时,易引起卵子和卵泡膜变性、破裂,卵黄直接流入腹腔内,导致卵黄性腹膜炎。

(4)继发于中毒病,常见有慢性真菌中毒,如青霉、毛霉、曲霉等。

【症状】

病初,母禽不产蛋,随后则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急性者,发病急剧,冠和肉髯发绀,有的病禽腹泻,往往很快死亡。慢性者,有的无明显症状,往往发生贫血、下痢以及进行性消瘦。但有的病禽精神沉郁,行动迟缓,产蛋停止,排出含蛋黄小块的恶臭稀粪;有的病例因腹膜增生而呈“垂腹”状态。触诊腹部及泄殖腔周围,病禽疼痛,手感有硬块或有时有液体波动。

【病理变化】

脱离卵巢落入腹腔,使腹腔内充满淡黄色液体和破碎的卵黄,气味恶臭。形成广泛的结节状或菜花样物质,附着在胃肠浆膜和肠系膜表面。输卵管黏膜有出血点。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腹部触诊,一般可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尸体剖检,进一步确诊。

【防治】

本病无治疗意义。发现病鸡应及时淘汰,可根据病因制中定预防措施。

首先在产蛋期供给充足的钙、磷及维生素饲料,调整蛋白质日粮。鸡在产卵期间,禁止驱赶和突然惊吓,及时防治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