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 产后败血病和产后脓毒血病
产后败血病和产后脓毒血病是发生在产后期,由于产道严重感染而继发的全身性疾病,病程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患畜常在2~7 d死亡。本病主要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产后败血病的特点是细菌进入血液并产生毒素;脓毒血病的特征是静脉中有血栓形成。以后血栓受到感染,化脓软化,并随血流进入其他器官和组织中,发生迁移性脓性病灶或脓肿。有时二者同时发生。此病在各种家畜均可发生,但败血病多见于马和牛,脓毒血病主要见于牛、羊。
【病因】
由于难产、胎儿腐败或助产不当,软产道受到创伤和感染而发生的,也可以是由严重的子宫炎、子宫颈炎及阴道阴门炎引起的。胎衣不下、子宫脱出、子宫复旧延迟以及严重的脓性坏死性乳房炎有时也可继发此病。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及大肠杆菌等,而且多为混合感染。分娩时发生的创伤、生殖道黏膜淋巴管的破裂,为细菌侵入打开了门户,同时分娩后母畜抵抗力降低也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脓毒血病并不一定完全是由生殖器官的脓性炎症引起的,有时也可能由其他器官原有的化脓过程在产后加剧而并发此病。
【症状】
1.产后败血病 马、驴和山羊多为急性经过,牛、猪则多为亚急性。
本病发生后,除产道、子宫的局部炎症外,主要表现严重的全身症状。体温升高40~41℃,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但喜饮水。牛、羊反刍停止,泌乳骤减或停止。病的后期结膜发绀,有时可见小出血点。脉搏微弱,每分钟可达90~120次,呼吸浅快。
病畜常表现腹膜炎症状,腹壁收缩,触诊敏感,排粪苦闷,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腹泻,粪便常有腥味。有时则发生便秘,由于脱水,眼球凹陷,表现高度衰竭。
如产道内有化脓性腐败性病变,则从阴门流出带褐色、恶臭的分泌物并含有组织碎片。阴道检查时,母畜疼痛不安,黏膜干燥、肿胀、呈污红色。直肠检查可发现子宫复旧延迟、子宫壁厚而弛缓。
2.产后脓毒血病 发病及病原微生物转移,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时,体温升高1~1.5℃;待脓肿形成或化脓灶局限化后,体温又下降,甚至恢复正常。过一段时间,如再发生新的转移时,体温又上升。所以在整个患病过程中,体温呈现时高时低的弛张热型。脉搏常快而弱,牛每分钟可达90次以上;随着体温的高低,脉搏也发生变化,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大多数病畜的四肢关节、腱鞘、肺脏、肝脏及乳房发生迁徙性脓肿。
【治疗】
治疗原则是及时治疗原发病,消灭和抑制感染源,增强机体抵抗力,加强对症治疗。
1.局部疗法 可分别按子宫内膜炎及产道损伤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但禁止冲洗子宫,尽量减少对子宫和产道的刺激,以免感染扩散,病情恶化。为了排除子宫内的炎性产物,可肌注麦角制剂和催产素,向子宫放入金霉素胶囊或先锋霉素胶囊或注入青霉素和链霉素等。
2.全身疗法 早期宜大剂量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或其他抗菌药物,按规定使用,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可肌内注射青霉素180万~500万IU和链霉素2~4 g,必要时可采用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喹喏酮类等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
为了促进血液中有毒物质的排除和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同时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B和C。
为了加强肝脏的解毒功能,防止酸中毒,可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500~1000 mL,5%碳酸氢钠溶液300~500 mL,每日1次。另外静脉注射10%氯化钙注射液150 mL,或10%葡萄糖酸钙溶液200~300 mL,对本病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对症治疗 根据病情积极采取强心、利尿、止泻等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