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又称为小叶性肺炎,是肺的小叶或小叶群的炎症。由于患病畜的肺泡充满卡他性炎症渗出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因此又名卡他性肺炎。临床上以弛张热、呼吸增数、叩诊有岛屿状浊音区、听诊有捻发音等为特征。各种动物均可发病,特别是老龄、幼畜以及营养不良、缺乏锻炼动物更易发病,春秋两季发病率高。
【病因】
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支气管肺炎,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原因:
1.饲养管理不当 受寒感冒,饲养管理不当,某些营养物质缺乏,长途运输,物理、化学因素,过度劳役等,使机体抵抗力降低,特别是呼吸道的防御机能减弱,导致呼吸道黏膜上的寄生菌大量繁殖及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入侵,成为致病菌而引起炎症。
2.血源感染 主要是病原微生物经血流至肺脏,先引起间质的炎症,而后波及支气管壁,进入支气管腔,即经由支气管周围炎、支气管炎,最后发展为支气管肺炎。
3.继发原因 继发性支气管肺炎,常继发于流行性感冒、牛恶性卡他热、口蹄疫、猪气喘病、肺丝虫病、犬瘟热、猪肺疫、猪瘟等。
【发病机理】
机体的防御机能,在正常情况下,能够防止有害因子侵入呼吸道。当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呼吸道的防御机能受损,呼吸道内的常住寄生菌就可大量繁殖,引起感染,发生支气管炎,然后炎症沿支气管黏膜向下蔓延至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引起肺组织的炎症;或支气管炎向支气管周围发展,先引起支气管周围炎,然后再向邻近的肺泡间隔向外扩散,波及肺泡。当支气管壁炎症明显时,因刺激黏膜分泌黏液增多,病畜出现咳嗽,并排出黏液脓性的痰液。同时,炎症使肺泡充血肿胀,并产生浆液性和黏液性渗出物,上皮细胞脱落。
【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1.5~2.0℃,呈弛张热型。表现干而短的疼痛咳嗽,逐渐变为湿而长的咳嗽,疼痛减轻或消失,并有分泌物被咳出。脉搏增加(60~100次/min),呼吸数增加(40~100次/min),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流少量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鼻液。可视黏膜潮红或发绀。胸部叩诊病灶部位,出现多个局灶性的浊音区,听诊病灶部,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在其他健康部位,则肺泡音增强。出现捻发音和支气管呼吸音,并常可听到干啰音或湿啰音;病灶周围的健康肺组织,肺泡呼吸音增强。血液学检查,白细胞总数增多,出现核左移现象。
【诊断】
本病根据弛张热型、叩诊局灶性浊音区及听诊捻发音和啰音等典型症状,结合血液学变化,即可诊断。本病与细支气管炎和大叶性肺炎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治疗】
本病以加强护理,抗菌消炎,祛痰止咳,制止渗出和促进渗出物吸收及对症疗法为治疗原则。
1.抗菌消炎 常采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链霉素合用,有较好疗效。必要时,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林可霉素。多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按常规剂量,配于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一日1~2次。磺胺类药物,常用长效磺胺类(如SM、SMZ、SMM、SMP等),并配合增效剂(TMP),20~25 mg/kg,12~24h一次。葡萄糖50 g,安钠咖2 g,乌洛托品10 g,SD 10 g,溶于1 L蒸馏水中,灭菌后大动物静脉注射,一日一次,连用3~4d,疗效良好,对控制感染及促进炎性渗出物的消散有明显作用。当分泌物黏稠,咳嗽严重时,可应用止咳祛痰剂。
2.制止渗出 可静脉注射10%氯化钙溶液,剂量为马、牛100~150 mL,每日1次。促进渗出物吸收和排出,可用利尿剂。对心脏功能减弱,也可用10%安钠咖溶液10~20 mL肌内注射。
3.对症疗法 体温过高时,可用解热药。常用复方氨基比林或安痛定注射液,剂量为马、牛20~50mL,猪、羊5~10mL,犬1~5 mL,肌内或皮下注射。对体温过高、出汗过多引起脱水者,应适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避免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输液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对病情危重、全身毒血症严重的病畜,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4.中药疗法 可选用加味麻杏石甘汤:麻黄15 g,杏仁8 g,生石膏90 g,二花30 g,连翘30 g,黄芩24 g,知母24 g,元参24 g,生地24 g,麦冬24 g,花粉24 g,桔梗21 g,共为研末,蜂蜜250 g为引,马、牛一次开水冲服(猪、羊酌减)。
【预防】
加强保温工作,供给全价日粮,完善的免疫接种制度,减少应激因素刺激,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