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肠变位

1.4.5 肠变位

肠变位又称变位疝,是由于肠管的自然位置发生改变,肠腔发生机械性闭塞和肠壁局部发生循环障碍的一类重剧性腹痛病。以病程短急,病势危重,腹痛剧烈为特点。肠变位包括二十余种病,通常分为肠扭转、肠缠结,肠嵌闭和肠套叠四种类型。

【病因】

原发性肠变位,主要是饲养失宜,胃肠机能紊乱所致。各部肠管失去正常充盈度,肠管的蠕动机能增强,或强弱不一,以及病畜体位猛然而剧烈的改变,都可能是本病的原因。

继发性肠变位,多发生于其他腹痛病的经过中。当肠管发生痉挛性收缩时,各段肠管的蠕动有强有弱,蠕动强的肠段容易发生变位;肠管积粪或积气时,腹内压增高,肠管互相挤压而使位置发生改变,腹痛时动物急起急卧,反复滚转,易于发生肠变位。

【症状】

病畜食欲废绝,口腔干燥,肠音微弱或消失,排恶臭稀粪,并混有黏液和血液。腹痛由间歇性腹痛迅速转为持续性剧烈腹痛,病畜极度不安,急起急卧,急剧滚转,仰卧抱胸,驱赶不起,即使用大剂量的镇痛药,腹痛症状也常无明显减轻或仅起到短暂的止痛作用;在疾病后期,腹痛变得持续而沉重。随疾病的发展,体温升高,出汗,肌肉震颤;脉率增快,可达100次/min以上,脉搏细弱或脉不感于手;呼吸急促,结膜暗红或发绀,四肢及耳鼻发凉。

腹腔穿刺液检查:腹腔液呈粉红色或红色。血液学检查:血沉明显减慢。直肠检查:直肠空虚,内有较多的黏液。

【治疗】

治疗原则是尽早施行手术整复,搞好术后护理

为保证病畜的抗病能力,除应及时应用镇痛剂以减轻疼痛刺激外,还应采取减压,补液、强心,服用新霉素或注射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制止肠道菌群紊乱,减少内毒素生成,以维持血容量和血液循环功能,防止休克发生。严禁投服泻剂。

尽早实施手术整复。手术后,应做好术后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