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 牛、羊腐蹄病

10.5.2 牛、羊腐蹄病

腐蹄病是指(趾)间隙皮肤和邻近软组织的急性和慢性坏死性或化脓性炎症,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蹄叉的角质分解腐败化脓,从蹄叉沟流出恶臭红黄色或黑色黏稠分泌物,又名慢性坏死性蹄皮炎,是牛、羊、猪常发的蹄病。

【病因】

过长蹄、芜蹄、牛舍和运动场潮湿、不洁是本病的病因。蹄叉角质长期受到浸泡;运动不足,护蹄不良,不按时清洁蹄底或挖蹄;蹄叉过削,蹄踵高,均会使蹄叉开张机能减弱,蹄部血液循环不良。指(趾)间皮炎与发生在球部的糜烂有直接关系,结节状杆菌、坏死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等从指间隙侵入,在此厌氧环境中大量繁殖,引发此病。

【症状】

呈急性病例的牛羊,一肢或数肢突然出现跛行,卧地不起。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蹄冠红,肿,热,痛。蹄叉中沟和侧沟出现角质腐烂,排出恶臭污秽不洁液体。大多数病例进展很慢,除非有并发症,很少引起跛行。轻病例只在底部、球部、轴侧沟有小的深色坑,进行性病例,坑融合到一起,有时形成沟状,坑内呈黑色,外观很破碎。最后,在糜烂的深部暴露出真皮。糜烂可发展成窦道,出现红色颗粒性肉芽,触之易出血,跛行加剧,疼痛异常,蹄冠产生不正常蹄轮,使蹄匣变形。

【治疗】

应彻底清洁蹄,削除分解或腐烂的角质,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3%氢氧化钠溶液清洗患部,再用酒精棉球擦干,注入少量5%~10%碘酊。手术扩开所有的窦潜道,冲洗完污物和腐败物质后再用5%来苏儿液或3%硫酸铜溶液进行温蹄浴,然后塞上有0.1%雷佛奴尔溶液的纱布条,应用硫酸铜和松馏油绷带包扎。

当病程从急性转为慢性时,角质分解脱落,蹄深部组织感染形成化脓灶,并形成。真皮乳头露出,有赘生肉芽者,可用硝酸银棒或10%硫酸铜溶液腐蚀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涂以10%碘酊或填塞松馏油纱布,然后缠以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