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佝偻病
佝偻病指幼龄畜禽在生长期因维生素D不足及钙、磷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种骨营养不良性代谢病。临床特点是消化紊乱、异食癖、跛行和骨骼变形。常见于幼犬、犊牛、羔羊和仔猪,幼禽也可发生。
【病因】
1.维生素D不足 它是佝偻病的主要原因。引起维生素D不足的因素有:
①哺乳幼畜常因乳汁中维生素D不足引起。
②青饲料中胡萝卜(具有抗维生素D的作用)过高也引起维生素D缺乏。
③长期光照不足的圈舍,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不能转化为维生素D2和D3。生长迅速的犊牛,主要是磷缺乏及冬季舍饲光照不足引起。
④配合日粮中维生素D不足。
2.钙、磷不足 钙或磷摄入过量均可导致另一方缺乏,或钙磷比例失调。
3.维生素A,Fe,Cu,Zn等缺乏 维生素A参与骨骼有机母质中黏多糖的合成,这种多糖是胚胎和幼畜骨骼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
4.疾病影响 慢性肝病和肾脏疾病,影响维生素D活化,使钙、磷吸收和成骨作用障碍。
【发病机理】
机体内钙、磷的水平主要通过维生素D、降钙素和甲状旁腺素等调节。维生素D3在机体中需要活化后才能发挥作用。先在肝脏内羟化成25-(OH)-D3,然后在肾脏羟化成1,25-(OH)-D3才具有较强生理活性。活性维生素D3作用于小肠、骨骼和肾脏。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和转运,并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其调节结果血清钙、磷升高,利于骨骼钙化和生长。
甲状旁腺素的作用和维生素D3不同,其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而抑制肾小管对磷的吸收。其调节结果是降低血钙,升高血磷。降钙素促进骨盐沉积,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其结果是降低血钙。健康机体的几种活性物质的调节处于动态平衡,维持正常钙、磷代谢。
当维生素D不足,钙、磷不足或平衡失调时,发生骨基质钙化不全,骨骼钙含量明显降低,骨骼软骨增生,钙化不足的腿骨因负重能力较差而弯曲。
【症状】
1.消化紊乱 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精神沉郁,异食,发育停滞,消瘦。
2.牙齿及骨骼发育不良 出牙期延长,齿形不规则,齿钙化不全,易磨损。四肢骨骼肿胀变形,特别是腕关节和跗关节。四肢长骨弯曲(图4.2),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呈算盘珠状突起。犊牛拱背,前肢腕关节屈曲,向前方外侧凸出,呈“O”形腿,后肢跗关节内收,呈“X”形状叉开站立,易骨折。仔猪常跪地、发抖,后期因硬腭肿胀,口腔闭合困难。小鸡表现腿无力,常以飞节着地蹲伏。长期躺卧致胸骨变形,喙与爪弯曲变形,采食困难。
图4.2 牛羊佝偻症
3.X线检查 骨质普遍稀疏,骨密度降低,长骨末端不整,负重骨骼弯曲变形。
【诊断】
根据发病动物年龄、饲管条件、临床特征(病程长,异食,骨骼变形,牙齿磨灭不整)等可初步诊断。骨骼的X线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防治】
佝偻病的防治关键在于维生素D的充分供给,同时补充钙、磷,并注意二者的比例。具体措施有:
(1)加强妊娠后期母畜的饲养管理,防止幼畜先天性发育不良。
(2)幼畜生长快,对钙、磷等需求较高,幼畜舍的冬季要保证有充足的光照及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应。
(3)对已发病的动物,补充维生素D,然后需补充钙制剂。犊牛,维生素D2200万~400万IU,一次肌注,或肌内注射维丁胶性钙,犊牛5~10 mL/次,每日一次,连续注射3~5 d。犬腿部肌内注射维丁胶性钙1 mL/次,一天一次,连用3 d;每日食物中加鱼肝油10~30 mL,配合适量骨粉,连用7 d。也可增加鱼粉喂量,仔猪和羔羊每天10~30 g,幼驹每天20~100 g。鸡用鱼肝油拌料,2~4 mL/kg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