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 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发生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其特点常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病因】
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由皮肤或黏膜创口的感染引起;邻近组织化脓性感染扩散或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道的转移继发。
【症状】
蜂窝织炎时病程发展迅速。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大面积肿胀,局部增温,疼痛剧烈和机能障碍。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畜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并出现各系统的机能紊乱。
1.皮下蜂窝织炎 常发于四肢(特别是后肢),病初出现局部弥漫性渐进肿胀。触诊时热痛反应非常明显。初期肿胀呈捏粉状有指压痕,后则变为稍坚实感。局部皮肤紧张,无可动性。
2.筋膜下蜂窝织炎 常发生于前肢的前臂筋膜下、鬐甲部的深筋膜和棘横筋膜下,以及后肢的小腿筋膜下和阔筋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其临床特征是患部热痛反应剧烈;机能障碍明显。患部组织呈坚实性炎性浸润。
3.肌间蜂窝织炎 常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及腱鞘炎之后。患部肌肉肿胀、肥厚、坚实、界限不清,机能障碍明显,触诊和其运动时疼痛剧烈。表层筋膜因组织内压增高而高度紧张,皮肤可动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肌间蜂窝织炎时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局部已形成脓肿时,切开后可流出灰色、常带血样的脓汁。
【治疗】
蜂窝织炎治疗应减少炎性渗出、抑制感染扩散、减轻组织内压、改善全身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要采取局部和全身疗法并举的原则。
1.局部疗法 发病2 d内应用10%鱼石脂酒精、90%酒精或复方醋酸铅溶液冷敷。用0.25%~0.5%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20~30 mL,在病灶周围分数点封闭。当炎性渗出已基本平息,患部改用温热疗法。
2.手术疗法 蜂窝织炎一旦形成化脓性坏死,应及早切开患部,排出炎性渗出物。切口要有足够的长度和深度,可做几个平行切口或反对口。用3%过氧化氢溶液、0.1%新洁尔灭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腔,用纱布吸净创腔内药液,用50%硫酸镁溶液浸泡的纱布条引流,并及时更换。
3.全身疗法 早期应用抗生素疗法、磺胺疗法及盐酸普鲁卡因封闭疗法,为预防败血症,大动物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300~500 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2000 mL,1~2次/d,连用3~5 d。也可用0.2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100~200 mL,静脉内注射,进行全身性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