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 饲料添加剂应用不当的问题
合理使用添加剂可改善饲料品质、降低饲养成本、促进生长、充分发挥动物的遗传性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但贮存和使用不当也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产量下降等异常现象,有的还发生中毒死亡。
【维生素添加剂】
长期摄入过量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后的脂溶性维生素多贮存在肝脏中,会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而水溶性维生素不易中毒。
1.维生素A中毒 维生素A从机体内排泄的速率较慢,长期超量或一次大量摄入均可引起畜禽中毒。猪常表现为被毛粗糙,鳞状皮肤,腹部和腿部周围皮肤的裂纹处出血,血尿、便中带血,过度兴奋,对触摸敏感,运动障碍,周期性震颤甚至死亡。雏鸡表现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骨骼变形。妊娠母畜中毒,造成早期流产,后期胎儿畸形。瘤胃微生物可大量破坏维生素A,因此反刍动物对于摄入大量维生素A的耐受力高于单胃动物。
2.维生素D中毒 维生素D在体内转化后可促进骨骼钙化和增加肠道钙的吸收。但摄入过多可使机体钙代谢紊乱,引起血钙升高,软组织广泛性钙化。各种畜禽均可中毒,猫最敏感。表现厌食、饮水多、多尿、乏力、关节疼痛及运动障碍,骨骼脆性增加,易骨折。过量的维生素D引起血钙过高使多余的钙沉积在心脏、血管、关节、心包或肠壁,并导致心力衰竭,关节强直或肠道疾患,甚至死亡。
【微量元素添加剂】
微量元素在饲料中含量甚少,但也为生命所必需,常用的有铁、铜、锰、碘、钴、硒和钼等,主要是以硫酸盐或碳酸盐的形式添加于饲料中。但某种元素量不够或过多,都会导致动物代谢紊乱而表现出与之相关的微量元素缺乏症或中毒症。比如当仔猪内服铁高于15 mg/kg时,可造成中毒;饲料中铁含量500 mg/kg时,可引起仔猪发育迟缓及佝偻病。畜牧生产中猪的铜中毒多发。中毒的原因多是随意添加,将一种添加剂同时饲喂多种畜禽,微量元素添加剂含量过量或畜主计算剂量失误,混合不均等。
【抗生素添加剂】
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可促进生长,预防畜禽疾病。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暴露了出来: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内菌群失调;在肉、蛋、奶中造成残留;畜禽中毒时有发生。因此,为了减少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对人畜的危害,必须按照规定标准正确使用。目前,一些无残留、促生长的抗生素替代品不断被开发出来,如益生素(活菌制剂)、低聚糖、酶制剂、大蒜素、中草药等。
【其他饲料添加剂】
合成抗菌药物添加剂,比如喹乙醇、磺胺类、有机砷类、呋喃类等。喹乙醇和磺胺类药物中毒常发生于猪与禽。
抗球虫药物添加剂如马杜霉素,因用量少、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发生禽类中毒较多。
【饲料添加剂的正确使用】
饲料添加剂中毒具有发病率高、危害面积大、死亡率高等特点。防止添加剂中毒的措施有:严格控制用量;要与饲料混匀饲喂,可先将添加剂加到少量的饲料(如玉米粉、稻谷粉、麸皮等)中混拌均匀,然后将其逐级加入其他饲料中搅拌均匀即可;根据每种动物的日龄、体重、发育阶段、健康状况、环境条件(水土中微量元素含量)等合理添喂,切勿滥用。例如生长促进剂多用于幼畜,抗生素用于卫生条件差的饲养环境。添加剂宜保存于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维生素添加剂更应该避免高温和暴晒,以免失去活性造成营养代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