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 铜缺乏症
铜缺乏症是饲料中铜含量太少或铜虽充足,但含有一些干扰铜吸收和利用的因素(如钼、硫等),造成动物缺铜症。缺铜病在我国主要发生于牛、羊、鹿、骆驼等草食动物。
【病因】
1.原发性缺铜 主要是因土壤中铜含量较少,特别是沙土地、严重贫峭的土壤、表土太薄的海岸或沼泽地带的泥炭土和腐殖土铜的含量仅为0.1~2 mg/kg,植物含铜仅为3~5 mg/kg。一般认为,饲料中铜低于5 mg/kg可引起发病。
2.继发性缺铜 也称条件性缺铜,是铜的拮抗物影响铜的吸收引起。
(1)土壤中钼和硫含量太高是常见因素。
(2)一些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含钼废水污染了附近的土壤。
(3)饲料中铜与钼的比例低于5∶1,容易发生条件性缺铜。
(4)土壤中锌、铁、铅含量高,都可诱导条件性缺铜。
(5)高硫饲料,如添加过多蛋氨酸、硫酸钠、胱氨酸等含硫过多的物质。
【发病机理】
动物体内摄入的铜,可被机体反复利用,排出极少。铜主要贮存在肝脏中。缺铜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1)铜元素的影响 铜是许多酶的组成成分或活性中心,如铜蓝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赖氨酸氧化酶等。缺乏铜使这些酶活性降低。引起造血机能障碍,发生贫血;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ATP减少,磷脂合成障碍,患畜表现共济失调,后肢麻痹;同时也可降低了骨胶原的弹性和强度,致骨骼畸形、骨折;造成毛弹性降低,卷曲数减少,直毛增多,并使毛发黑色素沉积不够而褪色。
(2)钼、硫等元素的影响 硫是铜的拮抗元素,无论是无机硫还是有机硫,都能在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硫化物,在瘤胃内硫化物和钼产生硫钼酸盐,再与铜作用,形成难溶解的复合物,从而降低了铜的吸收利用。
【症状及病理变化】
铜缺乏症最典型的早期表现是毛发色素沉着障碍,特别是眼眶周围,另一特征是腹泻。体征最显著的变化是消瘦和贫血。
1.牛 食欲减退,被毛褪色(红毛变成淡锈红色,黑毛变成淡灰色),神经机能紊乱,母牛发情率低或延迟发情,繁殖机能下降,贫血。犊牛生长发育缓慢,关节变形,运动障碍,持续腹泻(排黄绿色植黑色水样粪便,称为泥炭泻)。牛慢性缺铜还表现神经症状,如癫痫、转圈、肌肉震颤、很快死亡。继发性缺铜病的主要症状以突然伸颈、吼叫、跌倒并迅速死亡为特征。
2.羊 原发性缺铜羊的被毛绒化,卷曲消失,逐渐变直,形成钢丝毛,容易折断。羔羊发病多,产羔时可集中暴发,但大多于1~2月龄时发生。初生或1月龄内发生者多死亡,年龄越大,死亡越少。主要是运动不协调,驱赶时后躯倒地,关节屈曲,前肢受影响后,病羊躺卧,但食欲不受影响。也有先天性营养性缺铜症,如羔羊摇背症,表现为出生后运动不协调,或运动时后躯摇晃,有的死亡。
3.猪和鸡自然发生的缺铜病极少 鸡可因主动脉破裂突然死亡。成年马几乎没有缺铜病。
4.临床病理学变化主要是贫血,尤其是原发性缺铜病 血红蛋白浓度降为50~80 g/L,红细胞数降为2×1012~4×1012/L,但无明显的血红蛋白尿。组织病理变化为肝、脾、肾内有过多的血黄素沉积,有骨质疏松等骨营养不良的表现。
【诊断】
根据临床出现不明原因的拉稀、消瘦、贫血,关节肿大,肝、脾、肾内血铁黄蛋白沉着等特征,以及补铜后的效果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根据对饲料、血液、肝脏等组织中铜浓度测定。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如寄生虫(如肝片吸虫、肠道线虫、球虫病等)、病毒、细菌、霉菌毒素中毒等。
【防治】
畜禽缺铜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补铜。饮用1%硫酸铜溶液,牛400 mL、羊150 mL,每周1次。如发生过地方性缺铜病的牧场,可在母羊妊娠期间补铜。羔羊出生后,每2周1次,每次3~5 mL。
投放含铜的预防性盐砖,让牛、羊自由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