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黄脂病

4.2.3 黄脂病

黄脂病是指在屠宰后的动物肉里脂肪组织呈现黄色的一种代谢病。本病多发于猪,称为“黄膘”,也见于毛皮动物(貂、狐狸、鼬鼠)和兔。

【病因】

由于用大量的鱼脂、鱼的下脚料、蚕蛹等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的饲料喂猪,使维生素E的消耗量大增引起缺乏,导致抗酸色素在脂肪组织中沉积而呈现黄膘。长期用泔水喂猪,也可导致黄脂病发生率升高。饲喂含天然黄色素的饲料也会致病。兔黄脂病也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

毛皮动物因饲喂大量的不饱和脂肪(如比目鱼、鲑鱼)和酸败脂肪所致,7—9月份多发。

【发病机理】

黄膘的形成是脂肪组织中形成棕褐色色素颗粒沉积。当维生素E不足时,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被氧化为过氧化脂质。过氧化脂质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部分被溶酶体酶分解后,可排出体外,部分不能分解的,即形成棕黄色色素颗粒在脂肪内沉积。

【症状】

“黄膘”猪生前不易发现。一般有食欲不振,体虚衰弱,被毛乱而粗糙,生长较慢。结膜色浅,有低血素性贫血(即红细胞数正常,而血红蛋白水平降低)。通常眼有分泌物。发病母猪所产仔猪虚弱,有的产死胎或流产。

毛皮动物。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食欲减退、不吃,不活泼,可视黏膜黄染,后躯麻痹,站立困难,最后痉挛、昏迷死亡。死前排出红褐色尿液。慢性病例多伴发胃肠炎、腹泻、排黑色黏性粪便,触摸腹下鼠蹊部脂肪较硬,如生牛脂感,呈片状、条索状或块状。病程1周左右,若不及时治疗,多数死亡。

【病理变化】

可见体脂呈柠檬黄色,骨骼肌和心肌呈灰白色(与白肌病相似);肝脂肪变性明显,呈黄褐色;肾呈灰红色,横断面发现髓质呈浅绿色;淋巴结水肿,有散在小出血点;胃肠黏膜充血。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造成脂肪有特殊腥臭味或鱼臭味。

【诊断】

黄膘动物在生前一般较难发现和诊断。主要根据剖检变化(皮下及内脏上附着脂肪呈黄色、质地变硬)来初诊。进一步要和黄疸进行鉴别诊断。

黄脂病黄染部位仅见脂肪,尤其是皮下脂肪,其他组织器官不发黄,肝、胆、肾无病变,放置24 h后黄色变浅或消失,一般情况不影响食用。黄疸胴体黄染部位除脂肪外,全身皮肤、黏膜、巩膜、肌膜、关节囊液、组织液、实质器官均显黄色。肝、胆、肾均有病变,放置越久,颜色越深。

【防治】

调整日粮,除去致病因素里含过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的饲料,或其喂量不超过10%。添加富含维生素E的米糠、野菜、青饲料。必要时长期补饲维生素E,每天用量为:肥育猪500~700 mg,仔猪50 mg,猫30~100 mg可以防治。但不能使黄脂完全转变为正常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