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 异食癖

4.3.5 异食癖

异食癖指由于营养代谢紊乱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味觉异常综合征,它是许多疾病的临床综合表现。各种畜禽都可发生,冬季和早春舍饲的动物多发。常见鸡的啄癖、猪的咬尾症、羔羊的食毛癖、毛皮兽的自咬症、鹌鹑啄鼻癖、小鹅啄毛癖等。

【病因】

异食癖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方面:

1.营养因素 许多营养物质的缺乏都可引起异食癖。特别是矿物质及微量、某些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缺乏。

2.饲养管理及环境因素 鸡短时间内多次换料可引发啄肛;鸡舍内光线过亮与光色不适诱发啄癖;舍内通风不良造成舍内温度和有毒有害气体(氨、硫化氢、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鸡群不安并引发啄癖;生理换羽,鸡只自啄羽毛诱发群体啄羽行为;饲养密度过大、食槽与饮水器不足,造成鸡群的抢食而引发啄癖。

3.疾病因素 球虫病、消化不良等病可引起啄羽、啄肛,鸡白痢、大肠杆菌病、法氏囊早期易发啄肛。患有慢性肠炎而造成营养吸收差会引起互啄。外伤出血、直肠脱出,周围鸡见到红色泄殖腔就去啄食,造成流血过多而死亡,或将肠道全部食掉。身体的有些变化会对动物产生应激,如猪的咬尾症可因尾尖坏死而引发。

【症状】

异食癖多呈慢性经过。最初多表现为消化不良,逐渐出现味觉异常和异食症状。病畜舔食、啃咬、吞咽被粪便污染的饲草和垫草。啃食砖块、饲槽、墙壁、泥土、塑料、毛发等。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增高,易惊,后来变为迟钝。毛蓬乱无光,皮肤干燥。拱腰、磨牙。口腔干燥、先便秘后下痢,或干、稀交替。贫血、渐进性消瘦,终因衰竭死亡。

(1)鸡啄癖包括啄羽癖、啄趾癖、食蛋癖、啄肛等。啄羽癖可能因硫、铁和B族维生素缺乏引起,常发于产蛋高峰期和换羽期;啄趾癖可因外寄生虫或出血而引发;啄肛常由腹泻、脱肛引起;食蛋癖常在产蛋高峰期,有的鸡产软壳蛋后被踩破被鸡抢食,可能发展成啄癖。

(2)母猪食自己所产的仔猪和胎衣,可能与蛋白质、维生素、微量缺乏和产后未及时给水有关。断奶后仔猪、育成猪易发咬腹侧、咬尾症及咬耳症。猪的咬腹侧症主要发生于6~20周龄较大的猪群。

(3)羔羊食毛癖多在早春饲草缺乏的季节,再加上蛋白质及含硫氨基酸、矿物质微量缺乏时易发。多见于绵羊。一旦有个别羔羊有食毛现象(春季羊只大量脱毛),很快在羊群中蔓延开来。食毛较多的病羊日渐消瘦,贫血,毛粗乱,食欲差,拉稀。严重的可阻塞幽门或肠道,表现腹胀、腹痛、不吃、不排粪。

(4)幼驹食粪癖,这是一种恶癖。主要是初生幼驹食母马刚排出的新鲜粪便。食粪幼驹易发肠阻塞,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

【诊断】

根据异食的症状诊断此症并不困难,但要找出确切病因并不容易。

【防治】

治疗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但异食癖的根本原因有时并不能确定,所以常用以下综合措施来防治。

1.猪咬癖 给仔猪断尾是防止咬尾的有效措施,即仔猪出生后24 h内,在离尾根约1 cm处将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及时隔离怪癖行为猪、合理降低饲养密度、限制光照、合理设计饲槽、适度喂料喂水。在日粮配制上,可适度增加食盐用量、提高日粮含钙量、加强日粮维生素、选用优质蛋白质原料、提高日粮赖氨酸水平。注意定期驱虫。

2.禽啄癖 饲养管理方面。一般在7 d龄左右给鸡断喙,在其喙尖至鼻孔的2/3处切断,使上喙稍短,可有效防制啄癖。改善饲养管理、控制饲养密度、合理配合饲料、控制光照强度和光色,鸡舍灯光的颜色最好是红色,可减少啄癖发生。发现鸡感染刺皮螨、虱等外寄生虫时,可用阿维菌素拌料喂饲,疗效显著。

营养方面。提高日粮蛋白质质量和补加含硫氨基酸。在1~2d内饲料中加2%~4%食盐并充足饮水,而后迅速降为0.5%食盐以治疗缺盐引起的恶癖,或连续3 d内在饲料中加入1%硫酸钠治疗缺硫引起的啄肛癖,见效后改为0.1%常规用量。而在蛋鸡日粮中加入0.4%~0.6%硫酸钠就对治疗和预防啄肛有效。在饲料中加入1.5%~2.0%石膏粉治疗原因不清的啄羽症,或饲用硫酸亚铁,以0.3%浓度拌料,连用3 d,治疗啄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