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禽肌胃糜烂病

1.6.1 禽肌胃糜烂病

禽肌胃糜烂也称为肌胃溃疡,又称黑吐病。

【病因】

在禽肌胃糜烂病中,饲料因素最主要且其引起发病最多。鱼粉在饲料原因中是引起肌胃糜烂病最多的一种。鱼蛋白中含有的氨基酸,在细菌的作用下形成各种组织胺,这些组织胺通过H2受体作用于胃黏膜而使胃酸分泌亢进,从而造成肌胃的糜烂和溃疡;鱼粉加工过程中高温使其过量游离组氨酸与酪蛋白结合形成组氨酸的酪蛋白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可破坏肌胃黏膜表面的类角素保护层,使砂囊腺的分泌紊乱,从而导致肌胃糜烂和溃疡的发生。

临床上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饲料中鱼粉质量低劣或数量过多。鱼粉中一般都含有一些组织胺及其化合物,不同的鱼粉其质量不等。组胺在饲料中达到0.4%,就可引起典型的肌胃糜烂。如果鱼粉腐败、发霉、变质或掺假,往往会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亦会导致本病的发生。另外,饲料中必需脂肪酸长期缺乏,影响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以及禽舍养殖密度过大、卫生状况不良等,对本病的发生都有协同作用。

【症状】

病禽主要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闭眼缩颈喜蹲伏等症状,触诊嗉囊或倒提病鸡即从口内流出黑褐色黏液,腹泻,粪便旱棕黑色,病鸡生长基本停滞,逐渐消瘦、贫血、瘫痪、死亡。死亡数量逐日增加。

【病理变化与诊断】

剖检可见病死鸡口中有黑色残留物,嗉囊、腺胃、肌胃及肠道内有暗棕色或黑色液体;腺胃松弛,黏膜上有一层白色黏性分泌物覆盖;肌胃壁变薄、松软,胃内空虚或有极少砂粒,肌胃角质膜初期粗糙、增厚、颜色加深,随后皲裂、暴起,呈树皮样,易剥脱,严重时皱蹙深部出现出血点,逐渐扩大糜烂而成溃疡。溃疡向深部发展,常在近十二指肠端穿孔,黏膜出血,坏死,脱落。诊断根据饲料的保存状态、近期有无更换饲料的情况、日粮中鱼粉含量、发病特点以及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化作出诊断。亦可通过更换饲料或鱼粉等防治性措施协助诊断。

【防治】

1.饲料更换 对病鸡立即更换饲料,一般经3~5 d可控制病情,死亡数量递减,不再新增病例,随后鸡群逐渐恢复正常。

2.药物治疗

(1)饮水或饲料中加入0.2%~0.4%的碳酸氢钠,早晚各一次,连用2~3 d。

(2)按鸡的每千克体重用4~5 mg西米替丁混合于饲料中,连用3~5 d,控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以促进肌胃糜烂和溃疡面愈合。

(3)同时补充葡萄糖及多种维生素,以增强鸡的抵抗力。选用优质鱼粉,其在饲料中比例不超过8%,尽可能选用其他蛋白质饲料替代鱼粉。改善饲养管理。排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污染、热应激、饥饿和摄入发霉的饲料及垫料等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