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奶牛酮病

4.2.1 奶牛酮病

奶牛酮病也称奶牛醋酮血症、酮尿病,是由于饲料中糖及生糖物质不足所致体脂大量分解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或废绝,产奶量下降,呼出气、尿和奶中有酮味;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低血糖、高血脂、尿和血中酮体增多、酸中毒。营养过剩、舍饲缺乏运动的高产奶牛,特别是3~5胎母牛在泌乳高峰期最多发。有的牛妊娠后期也会发生。

【病因】

酮病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关因素有以下几点:

1.营养不足或单一 比如产后饲料碳水化合物补充不足、优质青干草缺乏、糟渣过多,饲料中维生素或钴、磷等微量元素缺乏。

2.高产是引发酮病的重要因素 奶牛产后泌乳高峰期和营养的最高需要量在分娩后4~6周到来,而其食欲和采食量的最高峰一般在10周左右。因此,不可避免会发生营养的负平衡,但最初机体还可以代偿而不发病。不合理的饲喂导致负平衡加重时,会引起低血糖,体脂大量分解。

3.肥胖奶牛发病率高 干奶牛与泌乳牛混养,使干奶期采食过量精料而过肥或缺乏运动,产后食欲恢复较慢,采食量小,营养负平衡严重时,产奶使体脂消耗过多,导致酮病。

4.其他一些疾病可以继发酮病 真胃变位、前胃弛缓、创伤性网胃炎、肝脏疾病、乳房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等引起食欲下降,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脂肪代谢紊乱,酮体产生增多。饥饿、营养不良、应激、气候等也是本病的诱因,冬季比夏季发生率高。

5.反刍动物易发酮病与自身的消化特点有关 奶牛瘤胃内微生物能把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素、单糖、双糖等)分解为挥发性的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其中丙酸能够通过异生途径转化成葡萄糖,而乙酸、丁酸及体脂动用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均为生酮物质。奶牛体内90%的糖靠异生途径供给,只从小肠吸收少量葡萄糖。蛋白质分解后的氨基酸也是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当饲料配合不当、糖和生糖物质缺乏时,就会使三大物质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失调。营养不良的多胎绵羊往往在产前发生酮病,也称妊娠毒血症,病死率很高。

【发病机理】

高产奶牛合成乳糖需要大量的葡萄糖,而葡萄糖主要来源于糖的异生(即由非糖物生成葡萄糖或糖原),糖异生的前体为丙酸、生糖氨基酸、甘油和乳酸。当糖与生糖前体不足时,机体动用肝糖,而肥胖母牛肝糖贮备较少,糖异生作用也弱,机体代偿失调时,血糖浓度下降,机体开始动用大量体脂和体蛋白来加速糖的异生,因此易致酮病。

体脂大量分解产生多量游离脂肪酸(FFA)进入血液,血浆中FFA浓度升高并大量进入肝脏,导致肝脂肪沉积、变性。因牛采食下降,糖及生糖物质不足,草酰乙酸生成减少,脂肪酸代谢产生的乙酰辅酶A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而产生大量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导致血、乳、尿中酮体含量升高。酮体中的两种物质为酸性,可致酸碱平衡失调,引起酸中毒。

【症状】

初期以消化功能紊乱为主。采食减少,不愿吃精料,只采食少量干草和青草,反刍停止。产乳量迅速下降,牛体消瘦。粪便干燥,后多转为腹泻。多尿,尿落地多泡沫。乳脂含量增高,也易泡沫增多。随后出现神经症状,兴奋不安,顶撞障碍物,感觉过敏,泡沫状流涎,视觉下降;接着转为沉郁,反应迟钝,多数牛出现嗜睡,卧地,头颈向侧后弯曲。呼出气、尿液、乳汁可散发出丙酮的气味(似烂苹果味),这是本病的特征症状,加热后气味更浓。酮病对繁殖功能有一定影响,常伴发子宫内膜炎,休情期延长。

无明显症状的称为亚临床型酮病,其临床病理学指标已经发生改变。

临床病理学变化:高血脂、低血糖,尿、乳中有多量酮体,亚临床型酮病血液酮体在100~200 mg/L。血液pH下降,呈代谢性酸中毒。

【诊断】

临床型酮病可根据发病时期(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牛的体况、临床症状(食欲差、乳产量下降、酮味、神经症状等),不难做出诊断。亚临床酮病不易发现,在高产奶牛群中发生严重。因此,对产后10~30 d内高产牛群可进行酮体监测,注意食欲和奶量的变化。确诊仍需对血、乳和尿中酮体进行检测,血清酮体含量大于200 mg/L为异常。

酮病的临床症状与生产瘫痪、前胃弛缓等相似,要注意鉴别。这两种病均无特殊的酮味,尿、乳酮体检测呈阴性。生产瘫痪有类似神经症状,但通过补钙恢复较快;单纯前胃弛缓无神经症状。

【治疗】

酮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糖和生糖物质。除了病程长,有脂肪肝的病牛外,一般病例通过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1)调整日粮。增加优质干草、块根等可溶性糖的喂量。能行走的,加强运动。

(2)补糖或生糖物质。静脉注射高浓度葡萄糖(0.5g/kg体重),效果显著,但注意需重复注射,以维持血糖稳定。配合内服丙酸钠100~200 g,1~2次/d,连用7~10 d。补糖的同时,适当应用胰岛素(100~150 IU,肌内注射)。

(3)碳酸氢钠溶液500~1000 mL静脉注射,缓解酸中毒。

(4)酮病早期,牛体况较好的情况下,可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00~600 IU肌内注射,可缓解酮病。

(5)补充维生素A、B,微量元素及补钙对酮病治疗均有益处。发生脂肪肝时,可增加氯化胆碱和蛋氨酸。

(6)通过补糖和生糖物质后疗效不明显,仍持续低血糖、高血酮的,则可能是继发性酮病,必须查找病因,重点治疗原发病,如创伤性网胃炎,真胃变位、真胃炎、子宫内膜炎等。

【预防】

本病重点在于预防。在生产中可采用以下综合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供应平衡日粮,注意调整精粗比例,供给优质干草和优质青贮。干奶期过肥的牛,可减少精料10%~20%,增加运动。注意产后奶牛饲料中能量浓度的补充。

(2)高产牛群在产犊后3~60 d(产后第3 d、第7 d、第15 d、第45 d),做奶牛酮体简易检测,达到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的目的。

(3)在泌乳盛期,每天补充丙酸钠也有较好预防作用。每头每天2次,每次120 g,连用1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