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严重危害畜禽的一种霉败饲料中毒病,且人畜共患。其临床特点是全身出血、消化机能紊乱、黄疸、腹水、神经症状等。长期小剂量摄入,还有致癌作用。我国南方地区饲料污染黄曲霉毒素比较严重。
各种畜禽均可发病,但敏感程度随动物种类、年龄、性别及营养状况等不同而有差别。各种畜禽的敏感顺序是:雏鸭>雏鸡>仔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
【病因】
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代谢产物,尤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黄曲霉大量生长,产生毒素。黄曲霉毒素种类很多,其中AFTB1的毒性最强。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玉米、花生、豆类、棉籽、麦类、大米、秸秆及其副产品——酒糟、油粕、酱油渣等,且耐高温。动物采食了被黄曲霉污染的饲料而中毒。
【发病机理】
黄曲霉毒素被动物胃肠道吸收后,主要分布于肝脏,肝脏中比其他器官高5~10倍。部分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体内残留,进入牛奶、鸡蛋、畜禽内脏和肌肉中,人因食用这些被污染的动物性食品而影响健康。
黄曲霉毒素的靶器官是肝脏,属肝脏毒。其毒理主要是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损伤肝细胞。黄曲霉毒素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黄曲霉毒素是已发现毒素中最强的致癌物。
【症状】
1.家禽 雏鸭、雏鸡中毒多呈急性经过,且死亡率很高,可达80%~90%。食欲减退,翅膀下垂,腹泻,排带血稀粪。冠髯苍白,步态不稳,肌肉痉挛,死亡很快。成年禽常呈慢性经过,初期多不明显,表现食欲减退,消瘦,不愿活动,贫血,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多呈零星死亡。
2.猪 黄曲霉毒素中毒有3种类型。
①急性型。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尤其是食欲旺盛、体质强健的仔猪,常表现突然死亡。
②亚急性型。多数病猪属这一类型,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口渴,粪便干硬,表面带有黏液和血液。可视黏膜苍白,后期黄染。后肢无力,步态不稳,间歇性抽搐。严重者卧地不起,常于2~3 d内死亡。
③慢性型。多发生于育成猪,表现为吃食少,生长慢,消瘦,可视黏膜黄染,皮肤紫斑,进一步发展出现神经症状,如兴奋不安、痉挛和角弓反张。
3.牛 犊牛对AFT敏感,死亡率高。成年牛多为慢性经过,死亡率低。表现厌食,磨牙,前胃弛缓、臌气,间歇性腹泻,奶量降低,孕牛早产、流产。绵羊:耐受性高,很少有自然发病病例。
【病理变化】
1.禽 特征性病变是肝脏。急性中毒,肝肿大,广泛性出血和坏死。慢性者,肝组织增生,纤维化,质硬变小。
2.猪 急性中毒主要为贫血和出血,全身性皮下脂肪不同程度黄染。慢性主要是肝硬化,脂肪变性和胸、腹腔积液,肝呈土黄色,质硬。肾苍白,体积小。
3.牛 特征是肝硬化和肝脏肿瘤,胆管增生,胆囊扩张,胆汁变稠,肾表面呈黄色、水肿。
【诊断】
(1)调查病史,饲料样品检验。
(2)临床表现(黄疸、出血、水肿,消化障碍及神经症状)及病理变化(肝脏出血,硬化)。
(3)必要时可进行敏感动物——雏鸭的毒性试验。
(4)实验室检测 对一般样品进行毒素检测之前,可先用直观过筛法初选(主要用于玉米样品),若为阳性,再用化学方法检测。初选具体做法是:取可疑玉米样品于盘内,摊成一薄层,直接在360 nm波长的紫外灯光下观察荧光。若产品中存在AFTB1,则可看到蓝紫色荧光。
【治疗】
尚无特效解毒剂。
1.停喂霉败饲料,改喂全价日粮 牛、羊可改喂青绿饲料,减少或不喂含脂肪过多的饲料。
2.缓泻 内服硫酸钠、人工盐等。
3.保肝和止血 20%~50%葡萄糖液、维生素C、10%氯化钙溶液,静脉注射。
4.补液、强心,调节胃肠功能 为防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禁用磺胺类药物。
【预防】
1.防止饲料发霉 在收割及保存饲草时,应充分晾干,不要堆积发酵,不要雨淋。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为霉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应将饲料贮存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下,还可加入防霉剂,如丙酸钠、丙酸钙,1~2 kg/t,可安全存放8个星期以上。防霉剂可抑制谷物中真菌的生长,但对已经含有的真菌毒素没有效果。
2.处理发霉饲料 严重发霉饲料禁止饲喂畜禽。轻微发霉饲料可用以下方法处理:
①清水反复浸泡漂洗多次后饲喂。
②用5%~8%的石灰水浸泡霉败饲料3~5 h后,再用清水淘净,晒干便可饲喂。
③用吸附剂吸附毒素,如雏鸡和猪饲料中添加0.5%沸石,不仅可吸附毒素,还可促进生长发育。其他吸附剂还有黏土(膨润土)、活性炭等。
④当饲料受黄曲霉毒素污染时,可加入更多的蛋氨酸,以减少对动物的不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