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急性应激综合征
急性应激综合征是指动物在应激原作用下,很短时间内出现的一系列应答性反应。本病除常发生于猪,肉鸡、蛋鸡、蛋鸭外,还可发生于犬、马、猫、鹿、牛和其他野生动物。在同种动物之间,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
【病因】
动物的急性应激综合征与遗传因素和应激原共同作用有关。引起动物应激反应的应激原包括以下诸多因素。
1.饲养管理因素 断奶、拥挤、过热、过冷、运输、驱赶、斗架、混群、母子分离、去势、免疫注射、去角、抓捕、声音、灯光、电击等。
2.化学药品 氟烷、甲氧氟烷、氯仿、安氟醚、琥珀酸胆碱等,作为应激原或单独或合并应用,可导致应激的产生。
3.营养因素 饲料中的营养,特别是微营养(维生素、微量元素)的不足或缺乏是导致应激发生原因之一。
4.遗传因素 猪的应激基因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具有明显的种属之间的差异。易发生急性应激综合征的猪的品种有皮特兰、丹麦长白猪、波中猪。艾维因肉鸡是公认应激敏感品种之一。
【发病机理】
关于急性应激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目前有两种学说来解释,即神经内分泌学说和自由基学说。
1.神经内分泌学说 本学说认为,动物在应激原作用下,经过大脑皮层整合,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和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垂体-性腺轴、垂体-甲状腺轴等发生改变,引起应激激素变化,继而出现一系列效应,导致应激综合征的发生。
2.自由基学说 在动物体内与疾病有关的氧自由基有: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在生理情况下,自由基在体内不断产生,体内借助酶清除系统,但在应激时,自由基代谢可发生紊乱,自由基产生增加,其清除能力减弱,结果使自由基过剩,活性氧增多,因而引起脂质过氧化(使多链不饱和脂肪酸分子过氧化),生成脂质过氧化物、乙烷等。
【症状】
由于动物种类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尽一致,现分别叙述如下。
1.猪 初期表现尾、四肢及背部肌肉轻微震颤,很快发展为强直性痉挛,运步困难。由于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出现苍白、红斑及发绀。呼吸困难,甚至张口呼吸,口吐白沫,体温升高。后出现昏迷、休克、死亡。
2.禽 在肉鸡中最为敏感,常可因抓捕、声音、灯光等发生应激。应激鸡可出现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皮肤及可视黏膜发绀,急性休克死亡。蛋鸡少有死亡,但可出现明显产蛋率下降或停止,免疫力低下,易继发各种疾病。产蛋鸭因抓捕运输或转场,可于第3天完全停止产蛋,并持续1个月以上。
3.牛、羊 急性应激可出现拉稀、腹泻,瘤胃轻度臌气,采食减少,反刍减少或停止,抗病力降低,极易继发其他疾病,泌乳牛(羊)产奶量急剧下降。
4.犬 最常见的症状为呕吐、腹泻、体温升高、厌食,幼龄犬病程一般为3~5 d,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一般可达30%以上。
5.其他 鹿、斑马等动物为神经质类动物,常可由于细小的变化而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表现惊恐不安、冲撞、来回不停地奔跑,很快倒地,呈休克状,如不及时抢救则迅速死亡。
【诊断】
可以根据遭受应激病史,动物易感性,急性休克样症状以及肌肉震颤,体温快速升高,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强直性痉挛等就可初步诊断。血液有关指标测定可以作为辅助。该病还要与高热环境中强迫运动所致的中暑或剧烈运动后引起的肌红蛋白尿相区别。
【治疗】
对于应激敏感动物,预防的作用远远大于治疗。
(1)消除应激原,注射镇静剂,大剂量静脉补液,配合5%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同时,可采取体表降温等措施,有条件的可输氧。
(2)天然的抗应激中草药具有安全无害、无抗药性、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如刺五加等。
(3)日粮中添加抗应激药是消除或缓解应激的有效途径。如:安定止痛剂、安定剂、镇静剂。
【预防】
(1)适量添加微营养素(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铁),添加量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
(2)预防短期应激,安定每千克体重1~7 mg,盐酸苯海拉明、静松灵每千克体重0.5~1 mg。
(3)对于已发生应激的动物除上述镇静药物外,还应注意补碱,对于已发生休克的病例,应补液、强心等对症处理。
(4)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光污染、噪声污染和畜舍过热、过冷或拥挤。
(5)对于猪、鸡应加强品种选育,筛除致病基因,育种学家已成功培养出不带有应激敏感基因的皮特兰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