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7.1 开放性损伤

任务7.1 开放性损伤

学习目标

1.会诊断创伤,根据不同类型的创伤进行有效治疗。

2.能对新鲜创和化脓创合理处理,促进机体康复。

创伤是因锐性外力或强烈的钝性外力作用于机体组织或器官,使受伤部皮肤或黏膜出现伤口及深在组织与外界相通的机械性损伤。

创伤一般由创围、创缘、创壁、创底、创腔、创口等组成。当创腔呈管状时,可称创道;当创底浅在,露于空间的伤面称创面。创伤的主要临床症状:出血及组织液外流、创口裂开和创伤疼痛。创伤严重者,可出现较明显的机能障碍和全身反应。

【创伤的种类及临床特征】

按伤后经过的时间分类,可分为新鲜创和陈旧创;按创伤有无感染分类,可分为无菌创、污染创及感染创。

1.按致伤物的性状分类

①刺伤。由细长锐利的物体引起。创口小创道长而狭,适于厌气菌生长繁殖。如果致伤物折断并残留于创内时,容易形成久不愈合的瘘管。

②切创。因锐利的刀类、铁片、玻璃片等切割组织发生的损伤。切创的创缘及创壁比较平整,组织受挫灭轻微,出血量多,疼痛较轻,创口裂开明显,污染较少。一般经适当的外科处理和缝合,能迅速愈合。

③砍创。由劈砍类物体引起。创口裂开较大,疼痛明显,出血较少,挫灭组织较多,容易感染,愈合较慢。

④挫创。由暴钝力打击或跌撞于不平硬地上引起,创缘、创壁不整齐,组织挫灭和污染程度严重,极易感染,愈合缓慢。

⑤火器创。由火药武器投射物(枪弹、弹片)引起。创口小,创道深,损伤范围广,挫灭组织多,污染严重。

此外,还有裂创、压创、咬创、踢创、毒创等许多种,由于它们的症状和病性不同,临床上应予以区别,以便给予相应的治疗。

2.按伤后经过的时间分类

①新鲜创 伤后的时间较短,创内尚有血液流出或存有血凝块,且创内各部组织的轮廓仍能识别,有的虽被严重污染,但未出现创伤感染症状。

②陈旧创 伤后经过时间较长,创内各组织的轮廓不易识别,出现明显的创伤感染症状,有的排出脓汁,有的出现肉芽组织。

3.按创伤有无感染分类

①无菌创 通常将在无菌条件下所做的手术创称为无菌创。

②污染创 创伤被细菌和异物所污染,但进入创内的细菌仅与损伤组织发生机械性接触,并未侵入组织深部发育繁殖,也未呈现致病作用。污染较轻的创伤,经适当的外科处理后,可能取第一期愈合。污染严重的创伤,在未及时而彻底地进行外科处理时,常转为感染创。

③感染创 进入创内的致病菌大量发育繁殖,对机体呈现致病作用,使伤部组织出现明显的创伤感染症状,甚至引起机体的全身性反应。

【创伤愈合】

1.创伤愈合过程 创伤愈合分为第一期愈合、第二期愈合和痂皮下愈合。

①第一期愈合。创伤第一期愈合是最理想的愈合形式。其特点是创缘、创壁整齐,创口吻合,无肉眼可见的组织间隙,临床上炎症反应较轻微。创内无异物、坏死灶及血肿,组织仍有生活能力,失活组织较少,没有感染,具备这些条件的创伤可完成第一期愈合。无菌手术创绝大多数可达第一期愈合。新鲜污染创如能及时做清创术处理,也可以期待达到此期愈合。

第一期愈合的过程是从伤口出血停止时开始。在伤口内有少量血液、血浆、纤维蛋白及白细胞等将伤口黏合。这些黏合物质刺激创壁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渗出浆液,白细胞等渐渐地侵入黏合的创腔缝隙内,进行吞噬、溶解,以清除创腔内的凝血及死亡组织,使创腔净化。经过1~2 d后,创内有结缔组织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以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创缘连接起来,同时创缘上皮细胞增生,逐渐覆盖创口。新生的肉芽组织逐渐转变为纤维性结缔组织。

②第二期愈合。第二期愈合的特征是伤口增生多量的肉芽组织,充填创腔,然后形成疤痕组织被覆上皮组织而治愈。一般当伤口大,伴有组织缺损,创缘及创壁不整,伤口内有血液凝块。细菌感染、异物、坏死组织以及由于炎性产物、代谢障碍,致使组织丧失第一期愈合能力时,要通过第二期愈合而治愈。临床上多数创伤病例取此期愈合。

取第二期愈合的创伤,在其愈合过程中受伤组织内表现一系列的形态、生物、物理、胶体化学等方面的复杂变化。此愈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炎性净化阶段和组织修复阶段。

炎性净化阶段:是通过炎性反应达到创伤的自家净化。临床上主要表现是创伤部发炎、肿胀、增温、疼痛,随后创内坏死组织液化,形成脓汁,从伤口流出。创伤净化过程的特点,各种动物不尽相同。马和狗以浆液性渗出为主,液化过程完全,胶原膨胀明显,清除坏死组织迅速,但易引起吸收中毒。牛、羊、猪以浆液——纤维素性渗出为主,液化过程较弱,是通过形成化脓性分离线使坏死组织脱离的,净化过程慢,但不易引起吸收性中毒。

组织修复阶段:修复核心是肉芽组织的新生。它是由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构成的,还有许多不定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参与肉芽组织的新生。肉芽组织成熟过程,在伤后5~6 d,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开始产生胶原纤维,胞体变长,胞核变小变长。到2周左右胶原纤维形成最旺盛,以后逐渐变慢。此时成纤维细胞转化为长梭形的纤维细胞。与此同时,肉芽组织中大量毛细血管闭合、退化、消失,只留下部分毛细血管及细小的动脉和静脉营养该处。至此肉芽组织逐渐成熟为纤维织疤痕。

在肉芽组织开始生长的同时,创缘的上皮组织增殖,由周围向中心逐渐生长新生的上皮,当肉芽组织增生高达皮肤面时,新生的上皮再生完成,覆盖创面而愈合。当创面较大,由创缘生长的上皮不足以覆盖整个创面时,则以上述的疤痕形成、取代而告终。如此可能引起伤部的损伤和功能障碍。愈合的疤痕组织无毛囊、汗腺和皮脂腺。损伤部位有一定的功能障碍。

③痂皮下愈合。痂皮下愈合是表皮损伤,伤面浅在并有少量出血,以后血液及渗出液逐渐干燥而结成痂皮,覆盖在伤的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痂皮下损伤的边缘再生表皮而治愈。若感染细菌时,于痂皮下化脓取第二期愈合。

2.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创伤愈合的速度常受因素包括外界条件、人为和机体方面。创伤诊疗时,应尽力消除妨碍创伤愈合的因素,创造有利于愈合的良好条件。

①创伤感染。创伤感染化脓是延迟创伤愈合的主要因素,由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因素使伤部组织遭受更大的破坏,同时炎性产物降低机体抵抗力,影响创伤的修复过程,延长愈合时间。

②创内存有异物或坏死组织。当创伤深部存留异物或坏死组织时,炎性净化过程长,不会停止,创伤愈合慢,甚至继续化脓,形成化脓性窦道。

③受伤部血液循环障碍。受伤部血液循环不良,既影响炎性净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又影响肉芽组织的生长,从而延长创伤愈合时间。

④受伤部制动不合理。受伤部经常进行活动,容易引起继发损伤,并破坏新生肉芽组织的健康,影响创伤的愈合。

⑤处理创伤不合理。如止血不彻底,施行清创术过晚和不彻底,引流不畅,不合理的缝合与包扎,频繁地检查创伤和不必要地换绷带以及不遵守无菌规则、不合理地使用药剂等,都会延长创伤的愈合时间。

⑥机体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缺乏时,上皮细胞的再生作用迟缓,皮肤干燥及粗糙;维生素B缺乏时,能影响神经纤维的再生;维生素C缺乏时,由于细胞间质和胶原纤维的形成障碍,毛细血管的脆弱性增加,致使肉芽组织水肿、易出血;维生素K缺乏时,由于凝血酶原的浓度降低,致使血液凝固缓慢,影响创伤愈合时间。

【治疗】

创伤的治疗原则是抗休克,预防和治疗创伤感染,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维持和提高受伤组织的再生能力,正确处理局部和全身的关系,加速伤口愈合。

1.新鲜创的治疗 新鲜创都伴有出血和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治疗注意止血和防止感染,尽早施行清创术,创造达到创伤第一期愈合条件。治疗时按以下步骤操作。

①止血。采用适当方法,尽早彻底止血,采用压迫止血、钳夹止血和结扎止血法进行。当创腔较大时,应填塞灭菌纱布块止血。如有较大血管大量出血,可进行结扎止血。

②创围清洁。止血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后,对创围剪毛;清洁、消毒。清理创腔,潜在性的无挫灭组织的小创伤,不必进行机械处理。组织损伤严重的创伤,修整创缘,扩大创口,消除创囊,暴露创底。

③清洗创腔。对污染严重的可用消毒液冲洗创腔,应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0.1%~0.5%新洁尔灭溶液、3%过氧化氢溶液或0.1%雷夫奴尔溶液等反复冲洗,直至洗干净为止。并用灭菌纱布吸净残留药液。

④应用药物。对外科处理彻底,创面整齐,便于缝合的创伤可不用药。创口污染严重的创伤,创经处理后,应用撒布抗生素、碘仿磺胺粉(1∶9)等抗感染的药物。

⑤缝合、包扎与引流。用药2~3 d后,缝合、包扎及引流,对创面整齐,处理彻底的新鲜创可密闭缝合,对污染严重并有发展成为感染危险的,或组织缺损较多,创腔较大的,可进行部分缝合,在创口下角留排液孔,并放置引流物;创口裂开过宽时在创口两端作若干个结节缝合,组织损伤严重或不便于缝合时可行开放疗法。

2.化脓创的治疗 化脓创同样要清洁创围。

①清洗创面。化脓初期呈酸性反应,应用碱性药液冲洗创腔,可应用生理盐水、2%碳酸氢钠溶液、0.1%~0.5%新洁尔灭溶液等。若为厌气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感染,可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2%~4%硼酸溶液或2%乳酸溶液等酸性药物冲洗创腔。

②处理创腔。按照具体情况进行扩创,消除创囊,排脓,除去异物,切除坏死组织,处理务求干净、彻底。

③应用药物。应选择能加速坏死组织液化脱落,促进创伤净化过程,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并能碱化创伤环境的药物,应用高渗溶液清洗创腔,常用药物有8%~10%氯化钠溶液、10%~20%硫酸镁或硫酸钠溶液,以促进创伤的净化;肉芽创可应用10%磺胺鱼肝油、青霉素鱼肝油、磺胺软膏、青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药物以促进肉芽的生长。

④创伤灌注或创伤引流。创伤引流为随时排除创液和脓汁,并向创内导入上述药物,采用纱布条引流。

3.肉芽创的治疗 同样要清洁创围和创内。

①清理创面用生理盐水或弱防腐液清洗,而不用刺激性强或浓度大的药物,也不要刮除肉芽面上的黏性脓汁。应注意不必每日进行处置,可隔1~2 d进行处置,以保持创伤安静,促进肉芽生长。

②用药。宜用刺激小的软膏或流膏制剂,以保护肉芽和上皮的生长。如鱼肝油凡士林(1∶1)、碘仿鱼肝油(1∶9)、碘仿软膏等,对肉芽生长有利。赘生的肉芽组织可用硝酸银、硫酸铜等将其腐蚀掉。当赘生肉芽较大时,可在创面撒布高锰酸钾粉,用厚棉纱研磨,使其重新生长出健康的肉芽组织。

如果肉芽创面较大,可行皮肤矫形术或皮肤移植术,促进肉芽创的愈合。当创部形成肉芽面时,经必要的处理和修整后,撒布青霉素粉,进行密闭缝合或创缘创壁的阶段性缝合,以使创缘尽可能接近,可减少疤痕形成。

4.创伤的全身治疗 对局部化脓症状剧烈的病畜,除局部治疗外,都应及时采用抗生素疗法或磺胺疗法,连续3~5 d。当大失血、营养不良或创伤愈合缓慢时,可考虑输血、补液、补给葡萄糖、维生素等。感染创处于急性炎症阶段,为预防和治疗中毒,提高机体抗病应激能力,减少毒物吸收大动物可静脉注射10%氯化钙注射液150~200 mL,5%碳酸氢钠注射液300~500 mL。根据病情采取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