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8.3 全身化脓性感染
学习目标
1.会分析全身化脓性感染的发病机理并预测预后。
2.能对全身化脓性感染提出有效预防与治疗方案,减少损失。
全身化脓性感染又称为急性全身感染,包括败血症和脓血症等多种情况。败血症是指致病菌(主要是化脓菌)侵入血液循环,持续存在,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及组织分解产物而引起的严重的全身性感染。脓毒血症是指局部化脓灶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进入血液,并在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形成转移性脓肿。如果败血病和脓毒血症同时存在,又称为脓毒败血症。一般说来,全身化脓性感染都是继发的,它是开放性损伤、局部炎症和化脓性感染过程以及术后的一种最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病畜常因发生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病因】
局部感染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如脓肿引流不及时或引流不畅、清创不彻底等;致病菌繁殖快、毒力大;病畜抵抗力降低等均可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
此外,免疫机能低下的病畜,还可并发内源性感染尤其是肠源性感染,肠道细菌及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本病发生。
【症状】
1.败血症 原发性和继发性败血病灶的大量坏死组织、脓汁以及致病菌毒素进入血循后引起患畜全身中毒症状。病畜体温明显增高,一般呈稽留热,恶寒战栗,四肢发凉,脉搏细数,动物常躺卧,起立困难,运步时步态蹒跚,有时能见到中毒性腹泻。随病程发展,病畜可见食欲废绝,结膜黄染,呼吸困难,脉搏细弱,病畜烦躁不安或嗜睡,尿量减少并含有蛋白或无尿,皮肤黏膜有时有出血点,血液学指标有明显的异常变化,死前体温突然下降。最终器官衰竭而死。
2.脓血症 致病菌进入血循环而被带到其他组织和器官内形成转移性脓肿。脓肿由粟粒大至拳头大不等,可见于机体的任何器官。病灶周围严重水肿、剧痛。肉芽组织发绀、坏死、分解,表面有多量稀而恶臭的脓汁。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饮欲增强,恶寒战栗,呼吸及脉搏加快,体温升高,多呈弛张热或间歇热。血沉加快,白细胞总数增多,核左移。
【治疗】
全身化脓性感染是严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因此必须早期的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
1.局部感染病灶的处理 必须从原发和继发的败血病灶着手,以消除传染和中毒的来源。为此必须彻底清除所有的坏死组织,切开创囊、流注性脓肿和脓窦,摘除异物,排除脓汁,畅通引流,用刺激性较小的防腐消毒剂彻底冲洗败血病灶。然后局部按化脓性感染进行处理。创围用混有青霉素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封闭。
2.全身疗法 根据病畜的具体情况可以大剂量地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磺胺类、恩诺沙星等广谱抗菌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维持循环血容量和中和毒素,增强肝脏的解毒机能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可应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2000 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4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1000 mL,静脉内注射;中小动物剂量酌减。大量给予饮水,补充维生素。
3.对症疗法 目的在于改善和恢复全身化脓性感染时受损害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障碍。当心脏衰弱时可应用强心剂,肾机能紊乱时可应用乌洛托品,败血性腹泻时静脉内注射氯化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