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 维生素B族缺乏症

4.5.2 维生素B族缺乏症

维生素B族包括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维生素B2)、泛酸(维生素B3)、烟酸(维生素PP)、吡哆醇(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广泛存在于青绿饲料、酵母、米糠、麸皮及发芽谷物籽实中。动物肠道中微生物也能合成维生素B,一般不会缺乏。若长期饲喂维生素B缺乏的饲料,或鸡饲料中维生素B不足,导致维生素B缺乏。饲料贮存时间长、变质、加热或碱处理,使维生素B破坏。机体慢性消化道疾病时,维生素B吸收障碍。长期应用磺胺类药物,可抑制维生素B合成。

维生素B族缺乏症主要见于鸡、猪和毛皮动物。共同症状为:消化机能障碍,多见腹泻,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和神经症状,皮炎,消瘦,被毛发育不良,肌无力甚至麻痹,跛行,瘫痪。

【维生素B1缺乏症】

维生素B1(即硫胺素)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所致α-酮酸的氧化脱羧机能障碍,产生多量丙酮酸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临床特征为多发性神经炎,角弓反张。禽类多发。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谷物外皮和胚芽中,约占90%。

1.病因

①维生素B1拮抗因子存在。绿豆、米糠、芥菜籽、棉籽和亚麻籽中含有维生素B1的拮抗因子。

②硫胺素酶。蕨类植物,一些淡水鱼、蛤类、小虾中有硫胺素酶,放养的鸭子因食用过量也易发维生素B1缺乏症。当用其饲喂食肉动物,特别是毛皮兽,如量过大,也引起维生素B1缺乏症。

③日粮中维生素B1含量减少或胃肠道疾病。

2.发病机制 维生素B1在体内以维生素B1焦磷酸(TPP)的形式参与糖代谢过程中的α-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是α-酮酸的氧化脱羧酶系的辅酶。当维生素B1缺乏时,丙酮酸氧化脱羧受阻,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造成丙酮酸、乳酸堆积,能量供给不足,从而影响神经、心脏和肌肉功能,尤其是神经组织最易受害,表现多发性神经炎(神经节段性变性和髓鞘脱失,下肢最长的神经-坐骨神经最先受害)、外周神经麻痹和心脏功能不全。高碳水化合物饲料易造成维生素B1消耗增加。

3.症状 主要表现为厌食和多发性神经炎。食欲不振,易疲劳,衰弱,发育不良。严重时,运动失调,惊厥,昏迷,死亡。

①鸡。特征是外周神经麻痹,痉挛。厌食,生长不良,羽毛松乱,翅下垂,两腿前伸,两翅及尾着地,爪挛缩,头颈向后极度弯曲,即典型的“观星姿势”(图4.4),反复发作。

图4.4 鸡维生素B1缺乏曲颈背头姿势

②犊牛、羔羊。表现为共计失调,走路摇摆,惊厥,腹泻。脑白质广泛性软化,坏死,绵羊羔病死率100%。

③猪。一般不易发生维生素B1缺乏症。发生者表现为采食减少,呕吐,腹泻,生长不良,消瘦和水肿。

④毛皮兽。通常维生素B1不足超过20 d,就会引起食欲减退或废绝,出现神经症状,体温下降,步态不稳,抽搐,痉挛,后躯麻痹。有的腹泻。如不及时注射维生素B1,可在1~2d内死亡,耐过者发育不良。妊娠母畜流产,死胎或弱仔。

⑤犬。后肢发软,行走不稳,食欲差,有时干呕。触摸肌肉时,发出尖叫。股部肌肉明显萎缩。

4.诊断 根据饲料分析、多发性神经炎及角弓反张等主要临床症状及血液丙酮酸升高(正常20~30μg/L升高到60~80μg/L)可作诊断。

5.防治 保证日粮的全价性,供给富含维生素B1的饲料。目前,养殖场普遍采用补充维生素添加剂的方法。

动物发病后,添加优质青草、发芽谷物、麸皮、米糠或饲用酵母富含维生素B1的饲料。因维生素B1缺乏症病畜禽多厌食,因此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1治疗效果不好,通常选择肌内注射的方式,剂量按0.25~0.5 mg/kg计算,连续注射5~7 d。另配合其他B族维生素(如B2、B6等)可增加疗效。

【维生素B2缺乏症】

维生素B2即核黄素,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饲料中,酵母和糠麸类含量最高。

维生素B2缺乏导致机体生物氧化机能障碍,临床上以皮炎、趾爪蜷缩、眼和口唇发炎等为特征。多发生于鸡,常与其他B族维生素缺乏相伴发。

1.病因 维生素B2缺乏症在自然情况下发生不多。长期饲喂维生素B2缺乏的日粮或过度煮熟及用碱处理过的饲料,可能发生缺乏症。妊娠或哺乳母畜,生长过快的幼龄动物,维生素B2消化增多,需要加量。高脂肪和低蛋白饲料以及寒冷可增加维生素B2的消化量。白色来航鸡维生素B2缺乏与遗传因素有关。

2.发病机理 维生素B2为合成黄酶(辅基中含有核黄素的氧化还原酶类的统称)辅基的原料,这些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传递氢的作用。维生素B2缺乏就会影响这些辅基的合成,从而辅酶合成受阻,体内的生物氧化、能量供给等方面的代谢发生障碍。

3.症状及病理变化

①鸡。多发于育雏期和产蛋高峰期。雏鸡表现腹泻,生长慢,特征为趾爪向内蜷缩(图4.5),两腿软弱瘫痪,以飞节着地或卧地不起。成年鸡趾爪蜷缩,产蛋下降,孵化率低,蛋白稀薄。剖检特征为尸瘦,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显著肿大、变软,特别是坐骨神经,其直径比正常粗4~5倍。大多胚胎在孵化11 d内死亡,胚胎短小畸形,鸡胚羽毛卷曲呈球状。

②猪。生长慢,皮肤粗糙脱屑或脂溢性皮炎,脱毛,皮肤湿疹;眼睛结膜充血,有的失明;步态强拘,走路小心。妊娠母猪早产或不孕。

③犊牛、羔羊。厌食,生长不良,腹泻,口唇、口角、鼻孔处黏膜充血,流涎、流泪,腹泻。

图4.5 维生素B2缺乏引起趾爪向内蜷缩

④毛皮兽。神经系统受害,特征为步态不稳,后肢轻瘫,痉挛,昏睡。心脏衰弱。被毛褪色和脱毛。母兽不孕和所产仔兽畸形(骨变短和上腭裂),新生仔兽毛灰色或灰黄。

4.诊断 根据饲养管理状况、动物生理阶段、临床症状及特征病理变化进行诊断,也可进行治疗性诊断。

注意与马立克氏病(典型的劈叉姿势,一侧坐骨神经粗大)、维生素A、B1、B5缺乏症区别。

5.防治 注意饲料的配合并添加维生素B2和富含维生素B2的青绿饲料(三叶草、苜蓿)、肝脏、酵母、脱脂乳、谷物籽实等,要特别注意对种畜和仔畜的增补。

发病后应加倍补充维生素B2,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蛋鸡剖检后坐骨神经病变不明显的,治愈率高,经10~15 d可治愈,半月后可恢复产蛋。严重的病例,肌内注射维生素B2,0.1~0.2 mg/kg,连用1周。核黄素拌料或内服,每日用量:犊牛30~50 mg,猪50~70 mg,仔猪5~6 mg,雏禽1~2 mg,貂1.5 mg,狐3~4 mg,连用8~15 d。

【维生素B12缺乏症】

维生素B12也称钴胺素,其缺乏主要见于反刍动物,是因饲料中钴缺乏而引起的。临床特征为厌食、消瘦、造血机能障碍及繁殖机能障碍。一般呈地方性缺钴而致维生素B12缺乏,多发生于犊牛、猪和禽。

维生素B12属于抗贫血因子。植物性饲料中除豆科植物的根含有外,几乎不含有维生素B12。动物性饲料尤其是肝脏、肾脏、肠中含量丰富。牛、羊的瘤胃、马属动物的盲肠和其他动物大肠内的微生物可利用钴合成维生素B12

1.病因

①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造成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紊乱,影响维生素B12的合成。

②维生素B12合成需要有微量元素钴和蛋氨酸。当饲料中钴和蛋氨酸缺乏,则因合成原料不足而发生维生素B12缺乏。

③胃肠疾病特别是前胃疾病(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等)引起维生素B12合成和吸收障碍。

④幼畜维生素B12的来源主要是母乳。母乳中B12含量不足是幼龄动物B12缺乏的根本原因。

⑤肝脏受损,使吸收的B12在肝脏中不能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因而不能发挥作用。

2.发病机理 维生素B12参与机体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促进核酸合成,对动物生长发育、造血、上皮生长及维持髓鞘神经纤维功能的完整性所必需。维生素B12缺乏时,会引起DNA合成异常,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浆蛋白含量下降,也可导致脂肪肝的发生、丙酮酸分解代谢障碍,脂质代谢失调,阻碍髓鞘形成而导致神经系统损害。

3.症状及病理变化 一般症状有食欲减退或异食,生长缓慢,可视黏膜苍白,皮肤湿疹,神经兴奋性增高,共济失调。各种动物剖检时肝脏色黄而脆,肝细胞脂肪变性。

①牛。食欲减退,异食,发育不良,可视黏膜苍白,皮肤湿疹,触觉过敏,共济失调,易发肺炎和胃肠炎。犊牛生长停滞,皮肤、被毛粗糙,走路摇摆。

②猪。先是生长慢,皮肤粗糙,背部皮炎。逐渐出现贫血症状,皮肤、黏膜苍白,红细胞体积大,数量减少。消化不良,异食,腹泻。运动障碍,后躯麻痹。成年猪以繁殖障碍为主,母猪易流产、死胎、胎儿畸形、弱仔。

③鸡。食欲不振,苍白贫血,饲料转化率低。产蛋鸡蛋量下降,孵化率低,胚胎弱小、畸形,多在孵化后期(17 d)胚胎死亡。

4.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贫血、皮炎、消化不良)、病理变化(消瘦、可视黏膜苍白、肝脏变性)及血液学检验诊断。

5.防治 增加富含维生素B12的饲料,鱼粉、肉屑、肝粉和酵母等,同时增补氯化钴等钴制剂。

肌内注射维生素B12,马、牛1~2mg,猪、羊0.3~0.4mg,产蛋鸡2μg,仔猪20~30μg,毛皮兽10~15μg,每日或隔日1次。每千克饲料添加30μg维生素B12能维持雏鸡好的出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