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霉稻草中毒

5.3.3 霉稻草中毒

霉稻草中毒是家畜采食发霉稻草而引起的疾病,临床特征为跛行、蹄腿肿胀、溃烂,甚至蹄匣脱落,耳尖和尾梢坏死为主要特征,也称“蹄腿肿烂病”。本病主要发生于舍饲耕牛,水牛较黄牛严重,在我国南方产稻地区多发。

【病因】

阴雨连绵的季节,稻草发霉呈现肉红色、白色、黑色及灰色等。霉稻草中有多种镰刀菌寄生并产生毒素丁烯酸内酯,在气温较低(7~15℃)的环境中毒素产量高,而在常温下产毒量少。因此,牛在冬季采食污染霉菌的稻草后,容易引起中毒。

丁烯酸内酯是侵害动物末梢血液循环的毒素,主要使外周血管局部血管末端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慢,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患部肌肉淤血、水肿、出血,肌肉变性与坏死。

【症状】

病初出现步态僵硬及患肢间歇性提举的表现,蹄冠微肿、微热,系凹部皮肤有横行裂隙,触之动物有痛感。数日后,肿胀蔓延至腕关节或跗关节,呈现明显跛行。继而肿胀皮肤变凉,表面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渗出。继续发展,肿胀部皮肤破溃、出血,甚至化脓、坏死。发生在蹄冠及系凹部疮面久不愈合,导致蹄匣或趾关节脱落。肿胀消退后,皮肤呈硬痂如龟板状,有些病牛肢端在肿胀消退后发生干性坏疽,跗(腕)关节以下的皮肤形成明显的环形分界线,坏疽部远端皮肤紧缠于骨骼上,干硬如木棒。

除蹄腿肿烂外,大部分病牛还伴发不同程度的耳尖、尾梢坏死,病变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病变部干硬呈暗褐色,最后患部脱落。孕牛流产、死胎,胎衣不下,阴道外翻等。

水牛病程长,可达数月,卧地不起,体表多形成褥疮,终因极度衰竭而死。黄牛症状多不如水牛明显,病程较短(3~5 d),最多1周,治愈率高。

【诊断要点】

(1)多在11~12月份发病,有采食霉稻草的病史。

(2)动物蹄末梢部位如蹄部、耳尖、尾梢等部位肿胀或坏死。

(3)鉴别诊断(表5.1)

表5.1 霉稻草中毒与相似疾病鉴别诊断表

【治疗】

尚无特效疗法。

1.初期 为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按摩、热敷患肢,灌服白胡椒酒(白酒200~300 mL,白胡椒20~30g,一次灌服)。用辣子秆、茄子秆、大葱各700 g,花椒38 g,共煎成药汁热敷患部,每天热敷2次,每次30 min,热敷后擦干净再包扎。

2.后期

①局部治疗:有感染时,先用0.1%高锰酸钾冲洗,再涂红霉素软膏。

②全身治疗:10%葡萄糖1500~2000 mL,5%的维生素C溶液50 mL,静脉注射;25%的尼可刹米溶液25 mL,肌内注射;肌内注射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