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 脐疝
腹腔脏器经扩大的脐孔脱至皮下叫脐疝。各种家畜均可发生,但以仔猪、犊牛及犬多发,尤其是仔猪。以先天性原因为主,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网膜。
【病因】
先天性脐疝因脐孔发育不全或没有闭锁脐孔,当腹压增加时(强力努责、用力跳跃等),肠管容易于通过脐孔而进入皮下形成脐疝。后天性脐疝多因出生后脐孔闭锁不全,断脐时过度牵拉,脐部感染而化脓,腹压增大时造成脐疝。
【症状及诊断】
(1)脐部出现突出的半圆形柔软的肿胀,仔猪在挣扎或吃饱后脐部肿胀可增大。
(2)触摸肿胀物无热无痛,病初在动物改变体位时可将内容物还纳回腹腔,能摸到明显的脐孔,可听到肠音。若时间较长,疝内容物与疝壁发生粘连,形成粘连脐疝。疝囊变厚,内容物不能送回腹腔。
(3)疝孔较小时,会出现嵌闭性脐疝,触诊不可复。虽不多见,但发生时全身症状明显。病畜出现不安、拱腰、起卧等疼痛表现。猪、犬有呕吐现象,呕吐物常常有粪臭。如不及时进行手术则常会引起死亡。
【治疗】
1.保守治疗 适合疝轮小、年龄小的家畜。用绷带或皮带压迫腹部,使疝轮缩小,组织增生而治愈。将肠管压入腹腔,在疝环周围肌层用95%酒精(碘液或10%~15%氯化钠溶液可代替酒精)分4~6点注射,每点3~5 mL。缺点是复发率高,易导致粘连。
2.手术疗法 比较可靠。
(1)可复性疝。仰卧保定,局部剪毛、消毒,1%普鲁卡因10~15 mL浸润麻醉。在疝囊基部靠近脐孔处纵向切开皮肤,但不切开腹膜,将腹膜与疝内容物送入腹腔,对疝孔进行纽扣状缝合或袋口缝合,皮肤结节缝合。外涂碘酊,系保护绷带。绝大多数脐疝是陈旧性的,疝孔边缘瘢痕化形成厚硬的疝轮并与腹膜融合,必须沿疝轮边缘修剪成新鲜创面(修剪0.2 cm左右),然后进行纽孔状缝合,闭合疝孔。皮肤适度修剪后进行结节缝合,之后装结系绷带。
哺乳仔猪可用皮外疝轮缝合法。具体做法:将疝内容物还纳腹腔,皱襞提起疝轮两侧肌肉及皮肤,用纽扣状缝合法闭锁脐孔。
(2)嵌闭性脐疝。在患部皮肤上小心切一小口,手指探查内容物种类及粘连程度。用手术剪按所需长度剪开疝轮。仔细剥离粘连物,防止肠管破裂,然后扩大疝孔,还纳疝内容物。若肠管坏死(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即已经坏死),需要切除坏死的肠管,然后进行肠管吻合术,最后缝合疝环和皮肤,装压迫绷带。
(3)术后护理。术后,不宜喂得过饱,限制剧烈活动,防止腹压增高。术部包扎绷带,保持7~10d,可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