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皱胃变位
皱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称为皱胃变位。绝大多数病例是左方变位,即是皱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临床上以消化障碍,叩诊结合听诊变位区,可听到类似叩击钢管的金属音为特征。高产奶牛的发病率高,发病高峰在分娩后6周内。
【病因】
皱胃左方变位的确切病因目前仍然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饲养不当 日粮中含谷物,如玉米等易发酵的饲料较多以及喂饲较多的含高水平酸性成分饲料,促进变位的发生。
2.一些营养代谢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 如酮病、低钙血症、生产瘫痪、牛妊娠毒血症、子宫炎、乳房炎、胎膜滞留和消化不良等,均可诱发皱胃变位。
【症状】
食欲减退,病畜表现精神沉郁,轻度脱水,若无并发症,其体温,呼吸和脉率基本正常。通常排粪量减少,呈糊状,深绿色。从尾侧视诊可发现左侧肋弓突起,若从左侧观察肋弓突出更为明显;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在左侧肩关节和膝关节的连线与第11肋间交点处听诊,能听到与瘤胃蠕动时间不一致带金属音调的流水音。在听诊左腹部的同时进行叩诊,可听到高亢的类似叩击钢管的铿锵音。在左侧肋弓下进行冲击式触诊时听诊,能听到真胃内液体的振荡音。严重病例的皱胃鼓胀区域向后超过第13肋骨,从侧面视诊可发现肷窝内有半月状突起。犊牛的皱胃左方变位,表现为慢性或间歇性臌气。直肠检查:可发现瘤胃背囊明显右移和左肾出现中度变位。有的病牛可出现继发性酮病,表现出酮尿症、酮乳症,呼出气和乳中带有酮味。
【诊断】
在听诊与叩诊结合听到砰砰声,穿刺检查,穿刺液呈酸性反应(pH值为1~4),棕褐色,缺乏纤毛虫,可作出明确诊断。
【治疗】
目前治疗皱胃左方变位的方法有药物与滚转相结合的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
1.保守疗法 可口服缓泻剂与制酵剂,应用促反刍药物和拟胆碱药物,以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肠排空。同时可进行滚转法,其步骤为:牛右侧横卧1 min,然后转成仰卧1 min,随后以背部为轴心,先向左滚转45°,回到正中,再向右滚转45°,再回到正中;如此来回地向左右两侧摆动若干次,每次回到正中位置时静止2~3 min,此时真胃往往“悬浮”于腹中线并回到正常位置。
此外还应静脉注射钙剂和口服氯化钾。治疗后,让动物尽可能地采食优质干草,以增加瘤胃容积,从而达到防止左方变位的复发和促进胃肠蠕动。
2.手术治疗法 当保守疗法无效时,必须进行手术复位。其方法为:在左腹部腰椎横突下方25~35 cm,距第13肋骨6~8 cm处,作垂直切口,导出皱胃内的气体和液体。然后,牵拉皱胃寻找大网膜,将大网膜引至切口处,用长约1 m的肠线,一端在真胃大弯的大网膜附着部作一褥式缝合;带有缝针的另一端放在切口外备用。纠正皱胃位置后,右手掌心握着带肠线的缝针,紧贴左内腹壁伸向右腹底部,并按助手在腹壁外指示真胃正常体表位置处,将缝针向外穿透腹壁,由助手将缝针拔出,慢慢拉紧缝线。然后,缝针从原针孔刺入皮下,距针孔1.5~2.0 cm处穿出皮肤,引出缝线,将其与入针处留线在皮肤外打结固定,剪去余线;腹腔内注入青霉素和链霉素溶液,缝合腹壁。
【预防】
合理配合日粮,以满足动物的各种营养需要量;对发生乳房炎或子宫炎、酮病等疾病的病畜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