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骨软病
骨软病即骨质软化症,是成年动物因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的骨营养不良症,以消化障碍、骨变形、骨质软化和跛行为特征。牛和绵羊多发,猪、山羊及马的骨软症则表现为纤维性骨营养不良。
【病因】
(1)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失调,是引起骨软症的主要原因。
(2)饲料中钙的拮抗因子的存在。植物饲料中的草酸、植酸等可与钙形成不溶性钙盐,影响钙的吸收。
(3)其他因素 消化吸收不良,运动不足,妊娠、泌乳,高产奶牛的磷需要量较低产牛相比显著增多。锌、铜、锰不足也影响骨的生长和代谢,特别表现在高产牛。
【症状】
与佝偻病相似,发生缓慢,最初困乏无力,不愿运动,喜卧。接着出现:
1.顽固性消化不良 较早出现,食欲时好时坏,异食,舔食泥土、猪食胎衣等。
2.运动障碍 在异食一定时间后出现,四肢僵硬,走路摇摆,站立姿势异常,跛行。奶牛因乳房质量大,最早表现后肢负重差,向后伸展,似“拉弓”姿势,严重者卧地不起。母猪喜躺卧,跛行,产后可能后肢瘫痪。
3.骨骼变形 病情进一步发展,跛行加重,骨骼不断脱钙和钙化不良,脊柱、肋弓、四肢关节疼痛,外形异常。奶牛尾椎骨排列移位、变形,严重的最后几节尾椎被吸收而消失,尾椎可以被卷起,或手拉尾椎时可听到音响。肋骨变软,最后几对肋骨变形明显。后肢呈“X”形。蹄变形,呈蜷缩状,跛行。拱腰、摇跨,后肢摇摆。猪和山羊上颌骨肿胀,头骨变形,硬腭突出,口腔闭合困难。
4.继发其他疾病 骨营养不良继发其他症状,如牛的四肢和腰椎关节扭伤,骨折,跟腱剥脱。长期卧地不起,发生褥疮、胃肠弛缓、消化不良,败血症等。低磷日粮造成产后母牛不能正常发情,延长繁殖周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诊断】
根据日粮中钙、磷含量及配料,病畜的生理情况(泌乳、妊娠)、临床特征(四肢负重能力差、不明原因的跛行)及治疗效果综合诊断。
要与牛的外伤性骨折、关节炎、蹄病、肌肉风湿症和慢性氟中毒等相鉴别。骨软病的特征是骨骼变形。骨折虽可并发于骨软病中,但原发性骨折不出现骨和关节变形;风湿症患部肌肉疼痛显著,但运动后疼痛减轻,其他无异常;慢性氟中毒有特征性氟斑牙和长骨骨柄增大等特征性变化。
【防治】
治疗原则是改善饲养管理,在全价饲料的基础上,补充钙、磷和维生素D。在病初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当骨骼变形严重时,疗效不佳。
(1)饲料中添加钙、磷。一般用骨粉和脱氟的磷酸氢钙为基本治疗措施。牛、马每天补骨粉50~200 g,磷酸氢钙50~100 g,其他家畜酌减。应考虑钙、磷的比例。猪主要是补钙,并配合维生素D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 mL,1次静脉缓慢注射,维生素D3注射液5 mL,维丁胶性钙注射液5 mL,5%当归注射液10 mL,一次肌内注射。日粮中补充浓鱼肝油粉15 g和碳酸钙150 g,连续补2 d,以后饲料中添加浓鱼肝油粉0.5%和碳酸钙4%。禽主要是在饲料里添加维生素A、D。
(2)对于严重病例,除了饲料补充外,应配合静脉注射钙、磷制剂。牛以补磷为主,可用20%磷酸二氢钠溶液300~500 mL,或3%次磷酸钙溶液1000 mL,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5~7 d。
(3)为预防骨营养不良发生,对怀孕和哺乳期的母畜要增加饲喂钙、磷较多的骨粉、青干草等。多晒太阳,以便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最近试验研究表明,对于奶牛钙磷比例的影响不如以前所述严重,当饲料中钙:磷大于7∶1或小于1∶1时,二者的比例才对钙、磷吸收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