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又称纤维素性肺炎或格鲁布性肺炎,是肺泡内以纤维蛋白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起始于局部肺泡,并迅速波及整个或多个大叶。临床上以稽留热型、铁锈色鼻液和肺部出现广泛性浊音区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马、牛、羊、猪等动物。
【病因】
本病的发生,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种。
1.非传染性的纤维素性肺炎 多为散发,其致病微生物主要是肺炎双球菌,还有链球菌、绿脓杆菌、巴氏杆菌等常在菌,但病的发生要有条件性致病因素的同时作用。如过度劳役、治疥的药浴;胸廓的暴力施加、畜舍卫生环境不佳、吸入烟尘或刺激性气体等等,都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传染性的纤维素性肺炎 其病原比较明确,如牛出败、猪肺疫、犬、猫、兔等巴氏杆菌引起的纤维素性肺炎。在某些疾病过程中,作为继发症或伴随症状,也会有纤维素性肺炎的发生,如猪瘟、炭疽、血斑病、犊牛副伤寒、禽霍乱等。
【发病机理】
病原微生物与条件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过敏性炎症反应,通过支气管散播,炎症通常开始于细支气管,并迅速波及肺泡。其机理还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细支气管的黏膜比较脆弱,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小,而且细支气管和肺泡壁的防御机能只能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由于巨噬细胞的功能有限且活动缓慢,特别是对那些宿主缺乏免疫力的病原微生物,巨噬细胞不仅不能有效地吞噬、消化,而且还可以被毒力强的微生物所破坏,从而发生感染。细菌侵入肺泡内,尤其在浆液性渗出物中迅速大量地繁殖,并通过肺泡间孔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向临近肺组织蔓延,播散形成整个或多个肺大叶的病变,在大叶之间的蔓延则主要由带菌渗出液经支气管播散所致。
【病理变化】
1.充血水肿期 发病1~2d。剖检变化为病变肺叶间质与实质高度充血与水肿,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上皮肿胀脱落,同时大量浆液、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渗出,沉积于细支气管和肺泡内,重量增加,呈暗红色,挤压时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切面平滑,有带血的液体流出。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较多浆液性渗出物,并有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
2.红色肝变期 发病后3~4d。剖检发现肺叶肿大,充塞于肺泡和支气管内的大量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渗出物发生凝固,呈暗红色,肺泡组织致密,肺叶质实,切面稍干燥,呈粗糙颗粒状,近似肝脏,故有“红色肝变”之称。
3.灰色肝变期 发病后5~6d。剖检发现肺叶仍肿胀,质实,切面干燥,颗粒状,红细胞崩解,血红蛋白被吸收,红色消退,凝固物中以白细胞及纤维蛋白为主,实变区颜色由暗红色逐渐变为灰白色,投入水中可完全下沉。
4.溶解期 发病后1周左右,凝固于支气管和肺泡内的纤维蛋白,被白细胞及组织液所形成的蛋白溶解酶作用而溶解液化,剖检发现肺叶体积复原,质地变软,病变肺部呈黄色,挤压有少量脓性混浊液体流出,胸膜渗出物被吸收或有轻度粘连。
另外,动物的大叶性肺炎在发病过程中,往往造成淋巴管受害,肺泡腔内的纤维蛋白等渗出物不能完全被吸收清除,则由肺泡间隔和细支气管壁新生的肉芽组织加以机化,使病变部分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常同时侵犯胸膜,引起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表现为胸膜粗糙。
【症状】
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泌乳降低。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呈稽留热型,6~9 d后渐退或骤退至常温。脉搏加快(60~100次/min),呼吸迫促,频率增加(60次/min以上),严重时呈混合性呼吸困难,鼻孔开张,呼出气体温度较高。黏膜潮红或发绀。初期出现短而干的痛咳,溶解期则变为湿咳。病初期,有浆液性、黏液性或黏液脓性鼻液,在肝变期鼻孔中流出铁锈色鼻液。
胸部叩诊,充血渗出期,叩诊呈过清音或鼓音;肝变期,呈大片半浊音或浊音,溶解期,重新呈过清音或鼓音;随着疾病的痊愈,叩诊音恢复正常。肺部听诊,充血渗出期,并出现干啰音;以后随肺泡腔内浆液渗出,听诊可听到湿啰音或捻发音,肺泡呼吸音减弱;肝变期出现支气管呼吸音。溶解期支气管呼吸音逐渐消失,出现湿啰音或捻发音。最后随疾病的痊愈,呼吸音恢复正常。
血液学检查,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呈核左移,严重的病例,白细胞减少,表示病畜机体抗病力差,多预后不良。
X线检查,充血期仅见肺纹理增重,肝变期发现肺脏有大片均匀的浓密阴影,溶解期表现散在不均匀的片状阴影2~3周后,阴影完全消散。
【诊断】
根据稽留热型,铁锈色鼻液,不同时期肺部叩诊和听诊的变化,即可诊断。本病应与小叶性肺炎和胸膜炎相鉴别。
胸膜炎热型不定,听诊有胸膜摩擦音。当有大量渗出液时,叩诊呈水平浊音,听诊呼吸音和心音均减弱,胸腔穿刺有大量液体流出。传染性胸膜肺炎有高度传染性。
【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控制继发感染。
1.抗菌消炎 可用青、链霉素联合应用效果显著。青霉素400万~800万IU,链霉素200万~400万IU(羊、猪减半)混合肌内注射,1~2次/d。也可选用土霉素或四环素,剂量为每日10~30 mg/k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1000 mL,分2次静脉注射,效果显著。可用10%磺胺嘧啶钠溶液100~150 mL,5%葡萄糖溶液500 mL,混合后马、牛一次静脉注射(猪、羊酌减),每日1次。
2.制止渗出和促进吸收 可静脉注射10%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溶液。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可用利尿剂。当渗出物消散太慢,为防止机化,可用碘制剂,如碘化钾,马、牛5~10g;或碘酊,马、牛10~20 mL(猪、羊酌减),加在流体饲料中或灌服,每日2次。
3.对症治疗 体温升高时,可先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注射液等解热镇痛药。剧烈咳嗽时,可选用祛痰止咳药。心力衰竭时用强心剂。
4.中兽医治疗 可用清瘟败毒散:石膏120 g,水牛角30 g,黄连18 g,桔梗24 g,淡竹叶60 g,甘草9 g,生地30 g,山栀30 g,丹皮30 g,黄芩30 g,赤芍30 g,元参30 g,知母30 g,连翘30 g,水煎,马、牛一次灌服。
【预防】
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和蔓延要做到隔离病畜,积极治疗;病畜痊愈后单独饲养一周以上;新购入的家畜最好隔离一周,经检查无病时,方可混群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