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赤霉菌素中毒
赤霉菌素中毒是动物采食镰刀菌污染的粮食作物后引起的中毒病。主要发生于猪,牛、羊也有发生。临床特征有外阴肿胀、潮红,流产,乳房肿大等雌激素样综合征或呕吐、腹泻。
【病因及发病机理】
小麦(或麸皮)、玉米、高粱、水稻、豆类及青贮饲料等干燥不充分,在阴雨连绵或湿度过大情况下发霉,引起多种镰刀菌感染并在生活过程中合成有毒代谢产物——赤霉菌素。玉米感染镰刀菌后变成深紫红色,小麦感染后尖端变成粉红色。动物采食发霉饲料而中毒。
赤霉菌素中有两种对动物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一种是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动物表现雌激素亢进症,性成熟前的母猪对这种毒素最敏感;另一种是单端孢霉烯(T-2毒素),对皮肤和黏膜具有直接刺激作用,会造成肠胃道黏膜损伤从而导致大面积出血和发炎;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并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免疫机制受到抑制。T-2毒素导致猪拒食、呕吐、流产和内脏器官的出血性损伤。
【临床症状】
1.玉米赤霉烯酮中毒
①猪。小母猪外阴肿胀、潮红。未去势的小母猪持续发情。已去势的小母猪阴门也有同样表现,可能误认为阉割不净造成。严重的可导致整群小母猪发病,但死亡率很低。成年母猪延长发情或假发情,子宫肿胀,窝产仔数减少,流产及不孕,胚胎发育缓慢、早期胚胎死亡。严重时能引起母猪阴道脱或直肠脱。公猪:乳腺肿胀,包皮水肿,睾丸萎缩及精液质量下降。
②牛。呈现雌激素亢进症,如兴奋不安、敏感、假发情等,可持续1~2个月,不孕或流产。
2.单端孢霉烯(T-2毒素)中毒
①猪。拒食和呕吐,流涎,消化不良,出血性胃肠炎。慢性中毒时,多数病猪生长缓慢,变成僵猪。
②牛、羊。中毒较轻,急性病例有共济失调和出血性胃肠炎症状,继而广泛性出血,如皮肤出血,便血,尿血。慢性病例与急性中毒相同,但多诱发造血机能障碍。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未去势的小母猪或已去势的小母猪群同时或先后发生外阴肿胀、潮红,结合检查玉米饲料或麸皮饲料发现有粉红色霉斑,即可初步确定为赤霉菌素中毒。若确诊需对饲料进行赤霉菌素的测定。玉米赤霉烯酮在波长为254 nm短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蓝绿色荧光。
【防治】
当诊断为赤霉菌素中毒时,应立即停喂霉变饲料。
若为玉米赤霉烯酮引起的中毒,一般在停喂发霉饲料1~2周后,中毒症状可逐渐消失,不用药物治疗。对外阴肿胀严重或发生直肠脱、阴道脱的猪,需用0.1%高锰酸钾水、2%~4%明矾水清洗,涂抗生素软膏后还纳整复,并加以固定。其方法见直肠脱。若为T-2毒素中毒,尽快给予泻剂,清除胃肠内毒素,同时保护胃肠黏膜,灌服吸附剂和黏膜保护剂。再配合对症治疗。
最新的一种预防办法是添加一些酶制剂(如酯酶能够破坏玉米赤霉烯酮的内酯环),加快毒素的分解,从而减轻其危害。其他可参考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预防。尽量不要将霉菌污染的谷物喂给种猪和低日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