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 蕨中毒
蕨中毒是动物采食了大量野生蕨后引起的中毒病。牛、羊及单胃动物均可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病因】
蕨主要生长在山区阴湿地带,我国常见品种为蕨和毛蕨。放牧饲养或靠收割山野杂草饲养的牛、羊、马,经过冬季的枯草期后,早春时节,蕨类植物萌发并生长茂盛,家畜在放牧中采食草场上的鲜嫩蕨而导致中毒(图5.4)。
图5.4 蕨
【发病机理】
蕨中含有多种有毒成分,导致贫血、硫胺素缺乏、尿血等症状。
1.硫胺素酶 这是导致单胃动物中毒的主要原因。蕨中硫胺酶可使体内的硫胺素(维生素B1)大量分解破坏,导致硫胺素缺乏症,如马的“蹒跚症”。反刍动物的瘤胃细菌可合成硫胺素,一般采食蕨不会导致硫胺缺乏症,但绵羊大量采食蕨也能因体内硫胺素大量破坏而发生脑灰质软化症。
2.原蕨苷 实验证明,它可引起犊牛类似于牛蕨中毒的骨髓损害。因此,原蕨苷被认为是蕨中毒的主要毒素。
【症状】
1.牛 以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特征。在出现症状前,常有较长的潜伏期(一般2~8周)。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消瘦,精神沉郁,步态踉跄。病情恶化时体温突然升高,可达42℃,胃肠音消失,粪干硬,呈暗褐色,后期粪稀软,呈糊状,混有血液和黏液。慢性中毒,因长期少量采食蕨引起,形成膀胱肿瘤,呈现地方性血尿症。犊牛表现为迟钝和倦怠,鼻孔和口腔周围有黏液,咽喉部水肿,致使呼吸困难,有喘鸣音。
2.马 特征为共济失调,故称为“蕨蹒跚”。初期呈轻度共济失调,心率减慢并心律失常。随后出现典型的蹒跚症状,四肢运动不协调,前肢或后肢交叉,站立时四肢外展,低头拱背。严重时肌肉震颤,感觉过敏,最后出现阵发性惊厥和角弓反张。
3.绵羊 永久失明,瞳孔散大,眼睛无分泌物,对光反射微弱或消失,即“亮盲”。病羊经常抬头保持怀疑和警惕姿势。
【诊断】
根据有采食蕨的病史,出血性胃肠炎、血液学变化、血尿等,牛的急性蕨中毒不难作出诊断。凡在富蕨牧地放牧两年以上而出现不明原因血尿者首先应考虑慢性蕨中毒的可能性。
【治疗】
牛以促进骨髓造血机能为主。
1.骨髓刺激剂 DL-鲨肝醇对早期病例有一定效果。用法:把1 g鲨肝醇溶于10 mL橄榄油内,皮下注射,连续5 d。
2.输血疗法 目前是最满意的治疗方法。根据牛体重可一次输入健康牛新鲜血液500~2000 mL,隔7 d再输一次。在输血的同时配合使用1%硫酸鱼精蛋白(肝素拮抗剂),静脉注射,可促进凝血,减少渗出。
3.内服促反刍药物以刺激食欲。
马主要是应用硫胺素(维生素B1)5 mg/kg体重,静脉或肌内注射,2次/d,连用4 d,同时配合对症治疗。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接触蕨的机会,是预防蕨中毒的重要措施。如放牧前补饲,避免到蕨类植物茂密区放牧(特别是在春季蕨叶萌发时期),缩短放牧时间,去除混入饲草中的蕨叶等。
(2)用化学除草剂防除蕨类植物,用黄草灵较为理想,因其使用安全、稳定、经济、高效及高选择性而成为那些以蕨为主而某些有价值牧草需保留地区的首选除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