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0.1 跛行诊断
学习目标
1.会对动物进行跛行诊断。
2.会对各种跛行进行鉴别诊断。
3.能对跛行动物进行有效治疗,减轻疼痛,促进康复。
跛行是动物的肢蹄或其邻近部位因病态而表现出的四肢运动机能障。跛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肢蹄疾病或某些疾病的一种综合症状。
【跛行的原因、种类与程度】
1.跛行的原因 跛行的原因很多,许多疾病都可引起,主要归纳如下:
(1)由于四肢的运动及支柱器官的疼痛性疾患,如跌打损伤、滑倒等,使关节、肌腱、腱鞘、滑膜囊等发生急性炎症,而引起四肢机能障碍。
(2)由于慢性炎症过程,形成关节粘连,骨瘤,腱及韧带挛缩等,引起四肢异常运动,呈现四肢机械性障碍。
(3)由于神经麻痹和肌肉萎缩,如肩胛上神经麻痹、桡神经麻痹、坐骨神经麻痹及股四头肌萎缩,则四肢肌肉功能受阻碍,而影响四肢运动。
(4)由于某些疾病过程,常可引起四肢机能障碍,如血管、胃肠疾患,无机盐代谢障碍(骨软症、佝偻病)、风湿病、鼻疽、布氏杆菌病、睾丸炎、阴囊疝及中毒等,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跛行。
2.跛行的种类 跛行的种类主要根据患肢机能障碍的状态及步幅的变化来确定。
健康家畜的四肢在前进运动中,必须经过两个阶段或时期才能完成,即一肢的悬垂作用(悬垂期)与另一肢的支柱作用(支柱期)是同时开始,同时停止的(即前进中四肢的左前右后与右前左后互为悬垂互为支柱)。因此,要弄懂跛行的种类,必须了解健康家畜运动正常步幅。
正常家畜运动时,一肢的支柱作用(支柱期)与对侧另一肢的悬垂作用(悬垂期),是同时起同时止。所谓家畜的步幅,就是悬垂肢从第1次着地的蹄迹到第2次着地的蹄迹之间的距离,称为一步,也称为一步幅。在行进同时,此一步幅以被对侧支柱肢的蹄迹分为两个半步(或两个步段),在对侧支肢蹄迹前方的叫前半步,在对侧支柱肢蹄迹后方的叫后半步。前后两个半步的距离,健康家畜是基本相等的(图10.1)。
图10.1 健康家畜的步幅
1—一步幅;2—后半步;3—前半步
当肢蹄患病时,患肢的一步与对侧健康肢的一步,仍然是相等同长,也就是患肢悬垂作用障碍时,由支柱作用来补偿,如支柱作用障碍时,则由悬垂作用来补偿。其一步幅虽无变化,但其一步幅的前后两个半步在比例上发生明显改变。即患肢的一步被对侧健肢分成的前后两个半步,其中一个半步增长时则另一个半步相应缩短,以调节其运步。若前半步缩短则称前方短步,若后半步缩短则称后方半步。
在形成步幅的过程中,如悬垂作用或支柱作用出现机能障碍,则步幅的前后两个半步发生明显变化,根据步幅的变化跛行可分为以下3种:
(1)支跛(踏跛)。患肢在支柱或负重瞬间,表现明显的机能障碍,称为支跛,如图10.2所示。支跛最基本的特征是负重时间缩短和避免负重。驻立时呈现减负体重或免负体重,或两肢频频交替。在运步时,对侧的健肢就比正常运步时伸出得快,即提前落地,所以以健蹄蹄印量患肢所走的一步时,呈现后一半步短缩,临床上称为后方短步。某些负重较大的关节,其关节面或关节内有炎症或缺损时,也表现为支跛。可以概括为“敢抬不敢踏,病痛腕跗下”。
图10.2 患支跛家畜的步样
A.健肢 B.患肢
1、4—后半步;2、3—一步幅
(2)悬跛(运跛、扬跛)。患肢的提举和伸扬出现机能障碍,称为悬跛(图10.3)。其特征是患肢提举伸扬不充分(抬不高、迈不远),患肢前进运动时,在步伐的速度上和健肢比较常常是缓慢的。两肢腕跗关节抬举的高度,患肢常常是比较低下,该肢常拖拉前进。患肢“抬不高”和“迈不远”,所以以健蹄蹄印量患肢的一步时,出现前半步短缩,临床上称为前方短步。前方短步,运步缓慢,抬腿困难是临床上确定悬跛的表现。
关节的伸屈肌及其附属器官分布在上述肌肉的神经、关节囊、牵引肢前进的肌肉、关节屈侧皮肤、某些淋巴结、某些部位的骨膜等发生炎症或疾患时,都可引起悬跛。可以概括为“敢踏不敢抬,病痛上段呆”。
图10.3 患悬跛家畜的步样
A.健肢 B.患肢
1,4—前半步;2,3—一步幅
(3)混合跛(混跛)。患肢提举、伸扬及负重时,都出现机能障碍,称为混合跛,即支跛与悬跛的特征同时存在。根据患肢步幅,前后半步的长短,又可分为以支跛为主的混合跛(支混跛)和以悬跛为主的混合跛(悬混跛)。混合跛常见于上部关节疾病、上部骨折、神经及肌肉麻痹,或肢体上下段同时患病。
3.临床上以某些独特状态命名的特殊跛行的特征
(1)间歇性跛行。马在开始运步时,一切都很正常,在劳动或骑乘过程中,突然发生严重的跛行,甚至马匹卧下不能起立,过一会儿跛行消失,运步和正常马匹一样。但在以后运动中,可再次复发,这种跛行常发于以下情况:动脉栓塞;习惯性脱位;关节石。
(2)黏着步样。呈现缓慢短步,见于肌肉风湿、破伤风等。
(3)紧张步样。表现呈现急速短步,见于蹄叶炎。
(4)鸡跛。患肢运步呈现高度举扬,膝关节和跗关节高度屈曲,肢在空间停留片刻后,又突然着地,如鸡行走的样子(图10.4)。
以临床特殊状态而命名的特殊跛行,只能作为以生理机能分类的补充。临床工作者还把不能确诊病名的跛行,按发病的部位而分为蹄跛行、肩跛行、髋跛行等。
4.跛行的程度 家畜的运动机能障碍,由于原因和经过不同,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程度,所以当跛行诊断时,除了确定跛行的种类外,同时还要确定跛行的程度,以便测知病患的严重性。跛行程度临床上分为3类。
图10.4 鸡跛
(1)轻度跛行。患肢驻立时可以蹄全负缘着地,有时比健肢着地时间短。运步时稍有异常,或病肢在不负重运动时跛行不明显,而在负重运动时出现跛行。
(2)中度跛行。患肢不能以蹄全负缘负重,仅用蹄尖着地,或虽以蹄全负缘着地,但上部关节屈曲,减轻患肢对体重的负担。运步时可明显看出提伸有障碍。
(3)重度跛行。患肢驻立时几乎不着地,运步时有明显的提举困难,甚至呈三肢跳跃前进。
【诊断方法】
跛行诊断是比较复杂繁难的临床工作,不能只单纯注意局部病变,而应该从有机体是一个整体出发来诊断疾病,应该对机体的全身状况加以检查,包括体格、营养、姿势、精神状态、被毛、饮欲、食欲、排尿、排粪、呼吸、脉搏、体温等,逐项加以检查,以供在判断病情时参考。同时也要注意患畜和外界环境的联系。
1.病史调查 通过询问方法了解跛行动物饲养管理、使役和发病前后的情况,询问内容包括:患畜的饲喂、管理和使役的情况;瘸的时间;是否受过伤,腿瘸后当时的表现;何时瘸得最厉害;患畜以前得过此病没有;得病后治疗情况等。
2.确定患肢 采用视诊方法检查。观察动物在站立或运动中所表现的异常状态,可分驻立检查和运步检查。
(1)驻立检查。驻立视诊在确诊疾病上有时可起主导作用,因为通过驻立视诊,可找到确诊疾病的线索。视诊时,应离患畜1 m以外,围绕患畜走一圈,仔细发现各部位的异常情况。驻立视诊时应该注意:肢的驻立和负重;被毛和皮肤;肿胀和肌肉萎缩;蹄和蹄铁;骨及关节。
(2)运步检查。运步检查视诊的目的主要是确定患肢;定患肢的跛行种类和程度。初步发现可疑的患部,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举扬和负重状态:判定是前方短步还是后方短步,听蹄音,以确定跛行种类,找出患肢。
点头运动:一前肢发生支跛时,健肢着地负重时,头向健侧低下;患病前肢着地负重时,则头向患侧高举,此种随运步而上下摆动头部的现象,称点头运动,概括为“点头行,前肢痛”“低在健,抬在患”。
臀部升降运动:一后肢发生支跛时,为使后躯重心移向对侧健肢,在健肢负重时,臀部显著下降,而患肢负重时臀部显著高举,称此为臀部升降运动,概括为“臀升降,后肢痛”“降在健,升在患”。
运动量对跛行程度的影响:当有关节扭伤、蹄叶炎等带疼痛性疾患时,跛行程度随运动量的增加而加剧。患风湿病等疾病时,跛行程度随运动的增加而逐渐减轻乃至消失。
用上述方法尚不能确定患肢时,可用促使跛行明显化的一些特殊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能够确定患肢,而且有时可确定患部和跛行种类。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时圈子不能太小,过小不但阻碍肢的运动,而且不便于两肢比较。支持器官有疾患时,圆周运动病肢在内侧可显出跛行,因为这时身体重心落在靠内侧的肢上较多。主动运动器官有疾患时,外侧的肢可出现跛行,因为这时外侧肢比内侧肢要经过较大的路径,肌肉负担较大。
回转运动:使患畜快步直线运动,趁其不备的时候,使之突然回转,患畜在向后转的瞬时,可看出患肢的运动障碍。回转运动需连续进行几次,向左向右都要回转,以便比较。
乘挽运动:驻立和运步都不能认出患肢时,可行乘骑或适当拉挽运动,在乘挽运动过程中,有时可发现患肢。
硬地、不平石子地运动:有些疾病患肢在硬地和不平石子地运动时,可显出运动障碍,因为这时地面的反冲力大,可使支持器官的患部遭受更大震动,或蹄底和腱、韧带器官疾患在不平石子上运步时,加重了局部的负担,使疼痛更为明显。
软地运动:在软地、沙地运步时,主动运动器官有疾患时,可表现出机能障碍加重,因为这时主动运动器官比在普通路面上要付出更大的力量。
上坡和下坡运动:前肢的悬跛和后肢的悬跛,上坡时跛行都加重,后肢的支跛在上坡时,跛行也加重;前肢的支持器官有疾患时,下坡时跛行明显。
3.寻找患部 患肢确定后,就可以进一步观察跛行的种类和程度,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肢蹄检查,以找出患病部位。检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与对侧肢进行比较。
(1)蹄部检查。主要注意蹄形有无变化;蹄壁面有无裂缝或缺损;蹄底各部有无刺伤物及刺伤孔等。检查牛蹄时应特别注意趾间韧带有无异常。以手掌触摸蹄壁,感知蹄温,并应做对比检查。若蹄内有急性炎症,则蹄温显著升高。用检蹄钳敲打蹄壁、钉节和钉头,再钳压蹄匣各部,如动物拒绝敲钳压,或肢体上部肌肉呈现收缩反应或抽动患肢,则说明蹄内有带痛性炎症存在。
(2)肢体检查。使患畜自然站立由冠关节开始逐渐向上触摸压迫各关节、屈膝、骨骼等部位,注意有无肿胀、增温、疼痛、变形等变化。
(3)被动运动检查。即人为地使动物关节、腱及肌肉等做屈佃、伸展、内收、外转及旋转运动,观察其活动范围及患病情况,有无异常音响,进而发现患病部位。
4.特殊诊断方法 在上述诊断方法尚不能确诊时,根据情况可选用下述的特殊诊断方法。
(1)测诊。测诊常用的工具有穹窿计、测尺(直尺和卷尺)、量角规等,如无上述工具,也可用绳子、小木棍等代替。常用卷尺量关节周径,以确定其肿胀程度。
(2)外围神经的麻醉诊断。用1%~2%盐酸普鲁卡因液20~60 mL注射到所怀疑的部位,皮下先注射少量,然后准确地注射到要麻醉的组织,注射后加以局部按摩,使药液能均匀地分布到所麻醉的组织内,15~20 min后,可观察动物的运步。外围神经麻醉后,患部或神经所支配的部位疼痛暂时消失,跛行也可随痛觉消失而消失,这样便可鉴明诊断所怀疑的部位。麻醉诊断用于肢的下部,效果比较确实。怀疑有骨裂和韧带、腱部分断裂时,不能应用麻醉诊断。麻醉诊断顺序,应该从肢的最下部开始,因为最下部麻醉呈阴性时,仍可顺序向上进行麻醉。但麻醉重点怀疑部位和痛点浸润麻醉例外。
(3)X射线诊断。在四肢的骨和关节疾患,如骨折、骨膜炎、骨炎、骨髓炎、骨质疏松、骨坏死、骨溃疡、骨化性关节炎、关节愈着、关节周围炎、脱位等,可以广泛地应用X射线检查。
当怀疑肌肉、腱和韧带有骨化时,可用X射线确诊,当组织内进入异物,如针、钉子、铁丝等,可用X射线检查。
(4)直肠内检查。直肠检查在大动物髋部疾病的确诊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髋骨外面有很厚的肌肉,不容易摸到骨的病理变化,同时,骨盆腔内有许多器官,它们有病理过程时,也会引起肢的机能障碍。当髋骨骨折、腰椎骨折、髂荐联合脱位时,直肠检查不但可确诊,而且还可了解其后遗症和并发症,如血肿、骨痂等。此外,腰肌的炎症过程、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栓、股骨头脱位等都可用直肠检查确诊。
(5)热浴检查。当蹄部的骨、关节、腱和韧带有疾患时,可用热浴作鉴别诊断。在水桶内放40℃的温水,将患肢热浴15~20 min,如为腱和韧带或其他软组织的炎症所引起的跛行,热浴以后,跛行可暂时消失或大为减轻,相反,如为闭锁性骨折、籽骨和蹄骨坏死或骨关节疾病所引起的跛行,应用热浴以后,跛行一般都增重。
(6)斜板试验。斜板(楔木)试验主要用于确诊蹄骨、屈腱、舟状骨(远籽骨)、远籽骨滑膜囊炎及蹄关节的疾病。斜板为长50 cm,高15 cm,宽30 cm的木板一块,检查时,迫使患肢蹄前壁在上,蹄踵在下,站在斜板上,然后提举健肢,此时,患肢的深屈腱非常紧张,上述器官有病时,动物由于疼痛加剧不肯在斜板上站立。
(7)电刺激诊断。神经和肌肉麻痹时,其对电刺激应激性减弱,因而两侧肢同一部位比较,可确定患部和麻痹的程度。
(8)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检查在跛行诊断上可起辅助作用。通过实验室检查,对某些病的病理性质可以确诊。
当怀疑关节、腱鞘、黏液囊有炎症时,可抽出腔内液体进行检查,检查颜色、黏稠度、细胞成分及氢离子浓度等。关节单纯性炎症时,抽出物为浆液性并含有炎性细胞;化脓时,抽出物常为混浊状态;关节血肿时,抽出物为血液成分;关节内骨折时,抽出物中常含有血细胞成分和脂肪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