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膀胱炎

3.2.3 膀胱炎

膀胱炎是膀胱黏膜及其下层的炎症。按膀胱炎的性质可分为卡他性、纤维蛋白性、化脓性、出血性4种。临床上以疼痛性频尿和尿中出现较多的膀胱上皮细胞、炎性细胞、血液和磷酸铵镁结晶为特征。多发于母畜,以卡他性膀胱炎多见。

【病因】

膀胱炎的发生与尿潴留,难产,导尿,膀胱结石,创伤等有关。一些细菌性因素如化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经过血液循环或尿路感染而致病;某些传染病的特异性细菌继发;母畜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邻近器官炎症的蔓延,毒物(如霉菌毒素)影响;或某种矿物质元素缺乏及其机械性刺激或损伤等,均可引起膀胱炎。

【发病机理】

各种致病因素对膀胱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都可引起膀胱黏膜的炎症,膀胱黏膜炎症发生后,其炎性产物、上皮细胞和坏死组织等混入尿中,引起尿液成分改变,即尿中出现脓液、血液、上皮细胞和坏死组织碎片。这种质变的尿液成分成为病原微生物繁殖的良好条件,加剧炎症的发展。受到炎性产物刺激,膀胱黏膜的兴奋性、紧张性升高,膀胱收缩频繁,故病畜出现疼痛性排尿,甚至出现尿淋漓。病程进一步发展,强烈刺激,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导致排尿困难或尿闭。炎性产物吸收,病畜呈现全身症状。

【症状】

1.急性膀胱炎 临床表现是疼痛性的频频排尿,或屡作排尿姿势,但无尿液排出,有时排出少量尿液,或呈点状排出,出现尿淋漓,痛苦不安等症状。直肠检查,病畜表现疼痛,膀胱触诊,手感空虚。炎症加剧,有的病畜膀胱黏膜发生坏死溃疡,导致膀胱穿孔或破裂。尿检为血尿。尿中混有黏液、脓汁、坏死组织碎片和血凝块并有强烈的氨臭味。尿沉渣检,出现多量膀胱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和磷酸铵镁结晶等。

2.慢性膀胱炎 由于病程长,排尿困难,其排尿姿势和尿液成分与急性者略同。病畜营养不良,消瘦,被毛粗乱。

【诊断】

可根据频尿,排尿疼痛等临床特征以及尿液检查有大量的膀胱上皮细胞和磷酸铵镁结晶,进行综合判断。在临床上与膀胱炎、肾盂炎注意区别。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加强护理,抗菌消炎,尿路消毒。

1.抗菌消炎,尿路消毒 用40%乌洛托品,马、牛50~10mL,静脉注射。或用青霉素,也可与链霉素合用。病情较轻,选用一种;病情较重,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的使用,要维持到症状消失后停药,以免复发。伴有肾脏功能不良的,忌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以预防积累中毒。对重症病例,可先用0.1%高锰酸钾或1%~3%硼酸,或0.1%的雷佛奴尔液,或0.01%新洁尔灭液,或1%亚甲蓝作膀胱冲洗,在反复冲洗后,膀胱内注射青霉素80万~120万IU,每日1~2次,效果较好。

2.中兽医疗法 中兽医可用沉香,石苇、滑石(布包),当归,陈皮,白芍、冬葵子,知母、黄柏,杞子,甘草,王不留行,水煎服。对于出血性膀胱炎,可服用秦艽散:秦艽50 g,瞿麦40 g,车前子40 g,当归、赤芍各35 g,炒蒲黄、焦山楂各40 g,阿胶25 g,研末,水调灌服。也可给病畜肌内注射安钠咖,配合“八正散”煎水灌服,治疗猪膀胱炎效果好。单胃动物可用鲜鱼腥草打浆灌服,效果好。

【预防】

在实施导尿术时,应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损伤尿道及膀胱黏膜,同时,要严格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感染。及时治疗肾脏及尿道疾病,以防转移感染。发现膀胱结石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