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 钴缺乏症
钴缺乏症又称营养不良、地方性消瘦等,是由于土壤、饲料或饮水中钴不足,或钴的利用出现障碍而引起的代谢病。仅发生于绵羊、山羊和牛等反刍动物,其他动物少见。临床上以贫血、进行性消瘦、食欲减退、异食癖为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因冬季饲料单纯和缺乏,往往到春季发病较多。
【病因及发病机理】
1.土壤及饲料缺钴是主要原因 土壤中钴低于0.25 mg/kg时,牧草中钴含量即不能满足动物机体的需要。持续性饲喂钴缺乏(低于0.07 mg/kg干重)草类或稻草的牛群,易发钴缺乏症。饲料中钙、铁、锰及土壤pH值高会影响钴的利用。
2.反刍动物易发钴缺乏症与其生理特点有关 反刍动物体内糖的来源主要靠糖的异生,而这个过程必须有维生素B12(作为辅酶)参与,钴则为维生素B12的成分。钴缺乏时维生素B12合成受阻,使反刍动物能量代谢障碍,引起消瘦、虚弱。维生素B12合成不足也直接影响瘤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纤维素的消化。
3.钴也影响其他营养成分 钴可改善锌的吸收,小剂量钴可增强胃肠道对铁的吸收,同时加速体内贮存铁的动员,使之易进入骨髓。钴导致维生素B12合成减少,胸腺嘧啶合成受阻,细胞分裂终止,细胞只是体积增大而不能正常成熟,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症状】
缺钴地区的牛、羊食欲差但发生异食,贫血,消瘦,也称干瘦病。可视黏膜淡染或苍白、皮肤变薄、肌肉乏力、松弛外,被毛无光泽,换毛延迟,体表鳞屑增多,流泪。流泪是病的晚期的重要特征,泪水可使整个面部被毛黏结。奶牛产量下降明显,发情延迟或不孕,流产或死胎。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
【诊断】
此病的症状与很多病相似,尸体剖检也没有特征病变,诊断较为困难。若怀疑患有钴缺乏症时,试用钴制剂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为了获得正确诊断,最好是对土壤、牧草进行钴的分析,土壤钴含量低于3 mg/kg,牧草中钴含量低于0.07 mg/kg,可认为是钴缺乏。同时要注意与寄生虫、铜、硒和其他营养物质缺乏引起的消瘦症相区别。
【防治】
补钴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一般是向精料里添加氯化钴或硫酸钴。氯化钴的日服治疗量/预防量分别为:成年牛500 mg/25 mg;犊牛200 mg/10 mg;羊100 mg/5 mg,羔羊50 mg/2.5 mg。同时肌内注射维生素B12,羊每次100~300μg,牛1000~2000μg,每周一次,疗效更好。预防量的钴可长期饲喂。
预防钴缺乏症,可向饲料里直接添加钴盐,也可对缺钴的土壤施以含钴肥料。饲料中钴含量应在0.06~0.07 mg/kg干物质,最好在0.1~0.3 mg/kg。在缺钴地区,可用90%的氯化钴药丸投入瘤胃,羊5 g,牛20 g,对防治缺钴有效,但对瘤胃尚未发育完全的犊牛或羔羊效果不明显。对缺钴的牧场可喷施硫酸钴,每公顷405~600 g,隔3~4年再喷,可预防钴缺乏。也可用含0.1%钴的盐砖,让牛自由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