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营养性衰竭症

4.2.4 营养性衰竭症

营养性衰竭症是因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能量消耗过多所致的营养不良综合征,也称“瘦弱病”。“母猪消瘦综合征”、水牛“低温病”、马的“过劳症”等均属此病。其共同的特征是消瘦、体温低于正常、各器官功能低下,如反射迟钝、胃肠蠕动低、脉弱无力等。各种动物均可发生。

【病因】

(1)营养单一和饥饿是引起瘦病的主要因素。饲草质量差或供应不足,动物长期处于营养负平衡状态;过度劳役的家畜,体能消耗大,又无足够营养物质来补充。

(2)老龄畜因牙病(牙齿磨损过度或松动)或消化机能减退,易发本病。

(3)微量元素钴缺乏,对瘤胃和盲肠内微生物生长繁殖影响较大,一则造成微生物区系紊乱,影响对粗纤维的消化;二则因维生素B12合成受影响,使严重贫血、动物消瘦。还有铜、锌、铁等缺乏,也有相同效应。

(4)营养衰竭症常继发于多种寄生虫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

【发病机理】

全身多方面代谢紊乱导致衰竭症。在上述诸多致病因素作用下,饲料中营养不能满足维持生命和生产(妊娠、泌乳、劳役)所必需的能量,机体开始动员体内贮备的供能物质肝糖和肌糖。若营养状况还未改善,糖又消耗殆尽,继而动员体脂和体蛋白。皮下脂肪消耗最多,肌肉萎缩,血浆总量减少,血浆蛋白及钠、钾含量均下降,机体代谢严重紊乱,进一步发生器官形态结构异常,肠壁和心室壁变薄,心肌无力,肝脏肿大等。后期多数病畜因肌肉虚弱不能站立,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总血容量减少,代谢降低,肢体末端皮温下降,外周循环虚脱。长期躺卧易生褥疮,继发感染后可引发败血症。

【症状】

衰竭症的共同特点是渐进消瘦。其病程较长,可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初期特征为消瘦,精神差,劳役能力下降,少量活动即出汗较多。这时食欲变化不大。慢性消化道疾病牛有消化不良症状。可视黏膜色稍淡,但奶畜泌乳量不一定有明显变化。进一步发展,患畜衰弱无力,行走和站立不稳,喜躺卧。毛粗乱无光泽,胃肠蠕动弱,粪便干燥,排粪困难。时间较久者,肠道内容物腐败发酵,出现腹泻。心跳、呼吸均减弱,反射迟钝。大量体脂动用而使酮体产生增多,奶量开始下降。

发病后期,患畜骨骼显露,肋骨清晰,眼球下陷,极度衰弱,站立困难,严重者卧地不起。食欲废绝或消化不良,粪便中有多量未消化的饲料颗粒和饲草。胃肠蠕动消失,体温低于37℃。体重减少30%~40%。终因褥疮继发感染或衰竭而死亡。

【病理变化】

身体极度消瘦,在体表突出部位可见褥疮。肌肉和实质器官萎缩,黏膜、腹膜水肿、胶样浸润。瘤胃、盲肠体积缩小,肝脏肿大、色黄。心肌梗死和变薄。

【诊断】

主要根据极度消瘦、久卧不起等症状,诊断并不困难。但应注意对原发性病因进行诊断,才能对症施治。后期阶段的家畜其机体已发生不可逆的病变,治疗意义不大,建议淘汰。

【防治】

本病治疗原则是加强管理、补充营养。

1.注意护理 役畜应减少或停止劳役,孕畜可终止妊娠。少量多次给予青绿、多汁、易消化饲料,补喂适量食盐和骨粉,逐渐恢复食欲。

2.纠正水与电解质不平衡 静脉注射复方氯化钠、5%葡萄糖注射,10%~25%葡萄糖、维生素C,配合氯化钙5~10 g。体况好转后可肌内注射三磷酸腺苷150~200 mg,以促进糖的利用。轻型病例经补糖、补钙和强心后,体况大多改善。

3.对病情严重的牛应纠正低蛋白血症 可静脉注射健康牛血浆1500 mL,隔日一次,连续2~3次,或给予右旋糖酐2000~3000 mL,复方氨基酸1000 mL静脉注射。严重贫血的要输血。

4.调整胃肠机能,灌服健胃中药 如为继发性衰竭症,则应针对原发病因治疗,如驱虫、抗菌消炎等。

5.加强饲养管理 预防应加强饲养管理,使役后应补给足量的营养丰富的草料 给予合理劳役,秋季注意增膘,补充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定期驱虫,及时治疗原发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