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禽脂肪肝综合征

4.2.2 禽脂肪肝综合征

禽脂肪肝综合征是饲料中能量过高而蛋白质不足而引起的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造成肝脏脂肪过度沉积和肝破裂出血。多发生于笼养产蛋鸡,尤其是产蛋高峰期,其次为肉用仔鸡,呈散发性。

【病因】

脂肪肝的发生因素很多,主要有:

1.高能量低蛋白日粮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因素 高能量饲料使脂肪合成增多,低蛋白日粮使脂肪运往卵巢减少,脂肪因运不出肝脏而大量沉积。

2.脂肪代谢和运输过程中必需原料的缺乏 如胆碱、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维生素B、维生素E等。磷脂酰胆碱是合成脂蛋白的必需原料之一,而合成磷脂需要必须脂肪酸和胆碱。胆碱可由饲料中含硫氨基酸在体内合成,而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也参与这个过程。因此,这些物质缺乏时,肝内脂蛋白的合成和脂肪运出障碍,大量脂肪在肝内沉积。

3.饲养环境不良 供给同样饲料,密度大、运动空间小的笼养鸡较平养、散养鸡发病率高。高温与应激也促进本病发生。

4.肝脏受损、肝脂代谢障碍 饲料发霉产生的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易使肝脏受损,肝功障碍和脂蛋白合成减少,肝脏代谢障碍和脂肪沉积、肝出血。

【发病机理】

产蛋鸡食欲旺盛,脂肪代谢增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肝脏合成脂肪的能力加强,肝脏内脂肪含量也增高。合成的中性脂肪需要与蛋白载体结合成脂蛋白的形式才能运出肝脏,高能低蛋白日粮或其他致病因素存在时,肝脂合成增加而运出减少,造成脂肪在肝脏沉积。大量肝脂沉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肝血管壁脆易于破裂而发生出血。

【症状】

初期无明显症状,只是发现鸡群中肥胖鸡只多(体重超出20%以上),产蛋量上不去,个别鸡突然死亡,剖检后才发现本病。部分鸡鸡冠、肉垂色淡,当肝破裂出血后,冠色苍白,倒地痉挛死亡。遇到应激时,更易促进本病发生。

【病理变化】

冠、髯苍白,皮下脂肪多,腹腔及肠系膜上均有过量脂肪沉积。最典型是肝脏的变化,明显肿大,边缘钝圆,土黄色,表面有小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灶,触之有油腻感,易碎呈软糊状。肝大量出血时,可见肝周围有大的血凝块,有的血凝块和肝脏重叠,看似肝脏,拨开血凝块后可见脂肪变性的黄色肝脏,俗称“二重肝”。

【诊断】

根据饲养管理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时肝脏的特征病变进行综合性判断。

【防治】

根据本病的病因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1)降低日粮中能量,增加蛋白质(1%~2%),能量与蛋白质的比例要适当。防止母鸡在开产前体内过多脂肪贮存,定期监测鸡只体况,及时调整饲料营养平和,并在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维生素B12及蛋氨酸有一定预防效果。

(2)夏季的鸡舍要保持良好通风,防止热应激。

(3)禁止饲喂发霉的饲料,特别在玉米中不要含黄曲霉毒素。

(4)发生本病后,在饲料中添加以下物质,有一定治疗效果。

①每吨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1~3 kg,维生素B1212 g、肌醇,连续拌料10~15 d,并添加亚硒酸钠(以硒计0.05~0.1 mg/kg)。

②每吨饲料中添加硫酸铜63 g,胆碱500 g,维生素B123.3 mg,维生素E 5500 IU,DL-蛋氨酸50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