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军事协定(中国部分)

实力奠定尊严的基础,平等前提下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近代中国梦魇的起始,西方资本主义大规模侵华的原点: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和独立,历史为侵略留下罪证: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肆无忌惮的领土蚕食,加深北部边疆危机: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

侵华特权的扩张,对无度贪婪的妥协: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

虎狼密谋下的土地沦落,俄国坐收渔利: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

外交讹诈交织军事威胁,狮子大开口: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

扩张之路上找寻口实,吞并琉球:中日《北京专约》(1874年)

打开中国西南门户,埋下英国侵藏伏笔: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

极尽诡诈之能,沙俄完全控制新疆:中俄《伊犁条约》(1881年)

软弱助长侵略:诱和下的中法《简明条约》(1884年)和中国“不败而败”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

葡萄牙公然侵占澳门,“莲花宝地”被掠:中葡《和好通商条约》(1887年)

给民族带来空前的危机: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进入最为黑暗的时期,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1901年)

不甘心地吐出骨头,俄国企图破产:《交收东三省条约》(1902年)

事实上的侵吞,英国卑劣目的破产:《西姆拉条约》(1913年)

践踏中国主权和尊严之最,中国近代史上最可耻:中日《民四条约》(1915年)

侵略魔爪伸向东北,沙俄觊觎我领土:《中俄会订呼伦贝尔条约》(1915年)

从被独占到被共同支配,各国对华霸权彼此妥协:《九国公约》(1922年)

丑恶的表演,反动政府讨帝国主义欢心:《中日济案协定》(1929年)

含糊之下有玄机,刺激日本吞并整个中国大陆:《淞沪停战协定》(1932年)

洞开华北门户,反动政策的恶果:《塘沽协定》(1933年)

华北成为“真空地带”:中日《何梅协定》(1935年)

“空中楼阁”般的平等:联合对敌下的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

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发展中苏两国的合作与友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

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台美关系中最大的遗产,反共特征突出:美蒋《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

增加相互信任和确保边界安全,中印为缓和紧张而缔结:《中印关于在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3年)

奠定5国双边和多边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中俄哈吉塔《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1996年)

中美两军关系正在成熟:《关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的协定》(1998年)

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环节:《中美战略核武器互不瞄准协议》(1998年)

新世纪中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

从法律意义上明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宪章》(2002年)

第二章 军事协定(外国部分)

历史上第一个军事条约:《古埃及—赫梯和约》(公元前1284年)

两大同盟矛盾阴影下的停战安排:《尼西亚斯和约》(公元前421年)

加快罗马帝制的建立:“前三头同盟”(公元前60年)和“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3年)

确定近代意、德、法三国领土的雏形:《凡尔登条约》(843年)

未惠及任何一方的协定:英法百年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条约(1337~1453)

意大利“黄金时代”的结束:《卡托—康布雷齐和约》(1559年)

加速伊朗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伊土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条约(1514~1639)

荷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清障机:《荷西条约》(1648年)

17世纪中叶欧洲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1648年)

“海上马车夫”遭到沉重打击:《威斯敏斯特和约》《布雷达和约》和《多佛尔和约》(17世纪下半叶)

为法国称霸欧洲作好准备:《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

法国进入最强盛时期:《奈梅根和约》(1678年)

法国由盛至衰的转折点:《里维斯克和约》(1697年)

土耳其的全面衰落:《卡洛维茨和约》(1699年)

彼得一世野心的受挫:《普鲁特条约》(1711年)

法国西欧霸主地位不再:《乌得勒支和约》(1713年)和《拉什塔特和约》(1714年)

俄国由内陆国家向濒海强国扩张:《尼什塔特和约》(1721年)

美国完全的独立:美英《凡尔赛和约》(1783年)

沙皇俄国侵略魔爪伸向地中海:《雅西和约》(1792年)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彻底瓦解:《康波福米奥和约》(1797年)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的结束:《根特和约》(1814年)

重新稳定欧洲秩序方面的基石:《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1815年)

反动的王朝联盟:《神圣同盟宣言》(1815年)

更大东方危机的酿制:《第二次伦敦协定》(1841年)

战史上罕见的大规模掠地行为的终结:《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1848年)

法国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恢复:《巴黎和约》(1856年)

日本被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安政条约》(1858年)

法国对意大利的愚弄:《九月协定》(1864年)

俾斯麦的精心设计:《加施泰因公约》(1865年)

德国的兴起和法国的削弱:《法兰克福和约》(1871年)

孤立法国的第一步:《三皇同盟条约》(1873年)

古巴人民和西班牙殖民者之间的休战:《桑洪条约》(1878年)

加剧近东危机:《圣斯蒂法诺条约》(1878年)

越南完全沦陷:第二次《顺化条约》(1884年)

刚果遭到瓜分:《柏林会议议定书》(1885年)

德国的双保险:《再保险条约》(1887年)

西班牙在美洲的彻底败北:《美西巴黎和约》(1898年)

列强扩军备战的遮掩:两次海牙会议所订条约(1899年、1907年)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结束:《英日同盟协定》(1902年)

南非成为英国殖民地:《韦雷尼京条约》(1902年)

“大棒政策”的典型实践:《美巴条约》(1903年)

德国建立反英联盟的企图:《俄德毕由克条约》(1905年)

俄国实力的削弱:《日俄朴茨茅斯和约》(1905年)

德拉拢俄目的的落空:《俄德波茨坦协定》(1911年)

英法关系染上军事色彩:《英法海军专约》(1913年)

巴尔干半岛矛盾的加剧:《伦敦和约》(1913年)

两个巴尔干国家集团的形成:《布加勒斯特和约》(1913年)

帝国主义世界的弱肉强食:《凡尔赛和约》(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贡比涅停战协定》(1918年)

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终结:《五国条约》(1922年)

德国军国主义复活:《洛迦诺公约》(1925年)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吉达条约》(1927年)

“二战”前的烟幕:《非战公约》(1928年)

海军力量对比的调整:《伦敦海军条约》(1930年)

美国的“睦邻政策”:《南美反战公约》(1933年)

国联软弱无力的充分暴露:《布宜诺斯艾利斯停战协定》(1932~1935)

劳而无功的协定:《苏捷互助条约》(1935年)

背离和平与安全的初衷:《法苏互助条约》(1935年)

打开了德国大规模扩建海军的绿灯:《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

黑海海峡非军事化的结束:《蒙德勒公约》(1936年)

德意日结成法西斯侵略集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年)

害人害己的“杰作”:《慕尼黑协定》(1938年)

特殊条件下的不正常产物:《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

对日侵略政策的姑息:《有田—克莱琪协定》(1939年)

建立对德集体防范体系:《美洲国家防御合作互助宣言》(1940年)

为日南进战略创造条件:《松冈—亨利协定》(1940年)

貌合神离的强盗结盟:《德意日同盟条约》(1940年)

民族利己主义的产物:《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

为巩固反法西斯联盟奠定了重要基础:《苏英同盟互助合作条约》(1942年)

功过均摊的协议:《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1943年)

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条约性文件:《开罗宣言》(1943年)

战后世界秩序与列强利益分配的规定:《雅尔塔协定》(1945年)

美英同苏联“二战”期间合作的终点:《波茨坦公告》(1945年)

“二战”后第一个地区性的军事集团成立:《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1947年)

主导国际关系的对峙与斗争:《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和《华沙条约》(1955年)

明确规定阿拉伯国家的集体防御:《阿拉伯联盟联合防御条约》(1950年)

美国军事触角向亚洲的延伸:菲美、澳新美、日美军事条约(1951年)

联邦德国恢复国家主权:《波恩专约》(1952年)

埋下今日紧张的历史伏笔:《朝鲜停战协定》(1953年)

美在东北亚确立军事存在:《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3年)

美国针对日内瓦协议的措施:《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4年)

美国在中东抵御“共产主义扩张”的成果:《巴格达条约》(1955年)

日本战后的独立:《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1960年)

小国因安全考虑投身大国怀抱:《五国联防协议》(1971年)

东盟国家走向联合自强和独立自主:《东南亚中立化宣言》(1971年)

印巴敌对状态的暂时缓解:《西姆拉协定》(1972年)

深陷越战泥潭的美国终得脱身:《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3年)

为干涉巴拿马提供了可能:《巴拿马运河条约》(1977年)

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转机:《戴维营协议》(1978年)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跳板:《日美防卫合作指针》(1978年、1997年)

埃以间30多年的战争状态不复存在:《埃以和约》(1979年)

两伊战争的重要诱因:《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1980年)

加强美以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步骤:《美以战略合作协议》(1981年)

指引中美洲人民奔向和平的一个重大事件:《中美洲和平协议》(1987年)

一个大国对一个小国的蹂躏画上了句号:《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1988年)

军事力量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关键作用:《海湾战争正式停火的决议》(1991年)

有关独联体国家集体安全体系的基石:《集体安全条约》(1992年)

为俄印传统关系注入了新内容:《俄印友好合作条约》(1993年)

“二战”后最大规模内战的结束:《代顿协议》(1995年)

第三章 国际军控、裁军、战争法与反恐条约

裁军史上最早的成功尝试:《拉什—巴格特协定》(1817年)

国际人道主义法的源头:“日内瓦四公约”(1864年、1906年、1929年和1949年)

首次较为全面地涉及战争法规的内容:《海牙公约》(1899年、1907年)

首次系统阐明海战法规则:《伦敦海战法规宣言》(1909年)

战时航空器使用的规则与惯例:《空战规则草案》(1923年)

“一战”后国家间首个限制军备的国际性协议:《中美洲国家限制军备公约》(1923年)

古老惯例的引申:《日内瓦议定书》(1925年)

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联合国宪章》(1945年)

美、苏主导下的核禁幌子:《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年)

“外层空间宪章”:《外层空间条约》(1966年)

第一个在人口稠密地区建立无核区的地区性条约:《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1967年)

遏制核扩散的有力保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8年)

美苏限制和削减战略武器会谈的主要成果:《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1972年)

国际裁军的纲领性文件:《联合国大会裁军特别会议最后文件》(1978年)

对海洋权益的重新界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

历史上第一个销毁核武器的国际条约:《美苏中导条约》(1987年)

实际意义有限禁止化学武器协定:《美苏销毁和不生产化学武器协定》(1990年)

“二战”后东西方间第一个常规裁军协议:《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1990年)

核裁军领域中签约速度最快、削减幅度最大的条约:《美苏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91年)

迟迟未能生效的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年)

有力推动世界的禁雷历程:《渥太华禁雷公约》(1997年)

打击“三股势力”的行动框架:《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2001年)

国际社会与恐怖主义作斗争的行动准则:《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宪章》(2002年)和《打击恐怖主义宣言》(2003年)

“9·11”后联合国通过的第一个反恐公约:《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2005年)

第一个监管常规武器贸易的全球条约:《武器贸易条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