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近代意、德、法三国领土的雏形:《凡尔登条约》(843年)

确定近代意、德、法三国领土的雏形:《凡尔登条约》(843年)

查理大帝,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公元768年,查理继任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在位期间与教皇结盟,肆意推行武力扩张,先后征服意大利北部、卡林提亚、达尔马提亚、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等地,使帝国疆域扩大到西临大西洋,东至易北河和波希米亚,北达北海,南迄意大利中部,囊括了西欧大部分地区。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以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引入了欧洲文明,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公元800年由教皇为其加冕称帝,号为“罗马人的皇帝”。

查理大帝所建立的统一的大帝国并没有维持多久。公元814年,查理去世后,他的儿子“诚笃者”路易继位。“诚笃者”路易是一位不理朝政、沉溺于宗教、受教士愚弄的人,因此博得了“诚笃者”的绰号。他以巨资兴办各种“慈善”事业,每逢宗教节日都向朝臣赠送礼品。即位刚3年时间,路易便将国土分给他的3个儿子:长子罗退耳获得帝国东部,次子丕平获得亚奎丹,三子路易获得日耳曼南部巴伐利亚及其附近地区,并宣布长子罗退耳为帝位继承人。829年“诚笃者”路易推翻817年的土地划分,为他后妻所生的小儿子秃头查理划出一部分领土。他的3个儿子均反对这一决定,于是父子之间进行了近10年的内战。840年路易一世死后,其长子罗退耳即位。翌年,路易一世的另两个儿子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结成联盟,反对罗退耳,双方互相征讨。842年,罗退耳战败求和。次年8月,三方签订《凡尔登条约》。根据条约,加洛林帝国一分为三,罗退耳仍承袭帝号,并分得意大利中部和北部以及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以西,埃斯考河、马斯河、索恩河和罗讷河以东地区,称中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东地区归日耳曼人路易,称为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分得埃斯考河、马斯河、罗讷河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经过870年《墨尔森第条约》的调整,大体上确定了近代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兰西三国领土的雏形。